今年以來,基于疫情帶來的數字化發展思考、以及全球央行
數字貨幣探索的推進,各國政府紛紛加強了對
區塊鏈技術的戰略部署。
美國方面,2020年10月15日,美國白宮發布 《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Criticaland Emerging Technology),該文檔詳細介紹了美國為保持全球領導力而強調發展的20項關鍵與新興技術清單,分布式賬本技術(類同于
聯盟鏈技術)就位列其中。而作為首次被提升到美國國家戰略高度的技術,分布式賬本技術預計將獲得美國政府更多的人力和資本資源投入,相關的知識產權、研究、開發或科技成果的保護也將進一步加強。
同月,美國眾議員Darren Soto撰寫的《數字分類法案》(the Digital Taxonomy Act (H.R.2154))和《區塊鏈創新法案》(the Blockchain Innovation Act (H.R.8153))作為最新的《消費者安全技術法》的一部分,已經美國眾議院通過,并已提交美國參議院進行討論。其中,《數字分類法案》明晰了數字資產與數字單元(代幣)的定義,并將責成聯邦貿易委員會防止兩者中的不公平交易行為;《區塊鏈創新法案》則重點探討區塊鏈該如何應用于消費者保護場景,并提議加強研究區塊鏈技術的商業與投資趨勢、政企合作的最佳實踐、對消費者保護的潛在好處與風險、如何用于減少商業欺詐、監管與創新的平衡等內容。
歐盟方面,2020年9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全新的數字
金融一攬子計劃。該計劃以2018年的《歐盟金融科技行動計劃》和歐盟議會、歐盟監管當局等機構此前在數字領域的工作為基礎,詳細涵蓋了數字金融戰略、零售支付戰略、加密資產立法建議和數字運營韌性相關立法建議等四個方面,其中亞太地區,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亦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區塊鏈產業的布局與發展。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推出的“監管沙盒”和“快捷沙盒”機制有利于合格的申請企業在21天內獲準開展金融產品服務的創新測試,而新加坡專利局(IPOS)則推動區塊鏈專利申請流程提速,周期從兩年縮短至六個月。
簡而言之,各國政府和跨國國際組織對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本身偏支持和鼓勵態度,而基于對金融穩定性、投資者保護、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風險的顧慮,針對虛擬貨幣、穩定幣及相關應用的監管態度則愈加趨嚴。例如,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在去年就通過了對反洗錢四十項建議的修訂,澄清了FATF標準如何適用于虛擬資產和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以應對虛擬資產被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濫用的威脅;2020年6月,FATF推進了第一次審查以監測各國和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的對該監管規則的執行情況,并表示未來繼續加強對虛擬資產及其服務的監控。同時,FATF還審議通過了擬提交至G20的“穩定幣”研究報告,表示將繼續密切監視穩定幣的風險行為,如通過無托管錢包進行的匿名點對點交易等。
市場規模:
復合增長率或仍超57% 疫情拖緩增長速度,但預估年隨著各個行業數字化程度的加深與區塊鏈技術受認可度的提升,全球區塊鏈市場支出呈現逐年大幅增長的態勢。今年,盡管在疫情導致企業整體IT支出削減和全球經濟趨緩的不利前提下,區塊鏈市場支出的幅度仍然較高。根據IDC發布的《全球區塊鏈支出指南2020》(Worldwide Blockchain SpendingGuide, 2020V1)報告指出:預測2020年全球區塊鏈市場整體支出(僅統計聯盟鏈或分布式賬本技術支出,已剔除虛擬貨幣相關支出)將達到42.8億美元,亞太地區的五年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55.3%,全球為57.1%,到2023年,全球支出將達到144 億美元;分行業支出來看,金融行業在區塊鏈解決方案上的投入是最大的,但制造業和資源行業在2018-23年期間的增長速度將最快,五年復合年增長率為60.5%;具體的應用方場景向則集中在跨境支付和清結算、貿易融資、交易后結算和監管合規等方面。
投融資動 則穩中有升 態:代幣融資狂熱消褪,聯盟鏈則穩中有升 在全球關于代幣監管的政策整體趨嚴的大環境下,代幣融資狂熱已經大幅消褪。根據CB Insights《2020年區塊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全球2019年的代幣融資額相比于2018年大幅減少,尤其是
ico項目融資量暴跌95%;而聯盟鏈(或企業區塊鏈)吸引的資本卻是穩中有升,處于一個較好的發展趨勢之中。另外,從2020年最新發生的投融資事件來看,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獲得的關注較多,但其商業可持續性仍有待商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