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3:央行
數字貨幣將對現有支付格局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
金融創新源自需求,而需求有現實的需求和隱性的需求。支付寶是
電商發展的現實需求,不是技術問題,當時銀行的技術都能支持這個需求,只是囿于制度、相互競爭,不敢大膽突破。如果當時各家銀行愿意互相打開接口,就可以解決網絡跨行支付問題。如果當時銀聯已經上線,也能解決網絡跨行結算問題。當然,支付寶還是有創新之處,其把信用證結算的原理應用到支付結算中,以解決買賣雙方互不信任的問題。微信則是發掘出了網絡社交中的隱性需求,再進一步擴展到其他領域。
支付寶和微信之所以形成壟斷,其自身的競爭力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符合了人們的支付習慣。支付需要通用性,只有在同一個通道上,才能完成相互的支付。當初銀行就是因為互相接口沒有打通,不能進行網絡即時跨行支付,滿足不了網絡交易的需求。同樣道理,眾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互相不通,當然就不方便支付。支付寶的成功,并不是因為網絡支付這個形式,而是打通了各家銀行間的通道。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只要像支付寶一樣搞個系統就能成功,本身就是照貓畫虎。另一方面,支付的目的是交易,或者說消費,不是享受支付行為本身,只要對交易沒太大影響就行。在這個前提下,人們往往會從眾,往往會先入為主,不會費那么大心思去比較與選擇。再一方面,就像賬戶太多、錢包太多一樣,支付賬戶太多,管理也麻煩,最后必然是集中到一兩個錢包或賬戶。所以,第三方支付壟斷也是自然的結果。
至于央行數字貨幣會對現有支付格局產生什么影響,那要看央行數字貨幣在現實中受歡迎到什么程度,在哪些領域或場景更適合使用。在我看來,數字貨幣并不是在需求基礎上產生的,而這和支付寶不同。雖然中本聰最初的目的是想為網上交易提供一種像現金一樣的支付手段,但
比特幣從產生之初就偏離了這個初心。這之后所有關于數字貨幣的設想,都是從技術本身推演的。當然也有從需求出發的,但這些需求卻是監管要禁止的,比如洗錢、跨境轉移資產(所謂跨境支付的真實所指)、直接發行貨幣(也就是不用努力賺錢,自己直接印錢)等。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只是人民幣的一種形態,受不受歡迎,這往往不取決于技術的好壞或者先進與否,與人們的習慣、理念有關。第三方支付在中國和亞洲非常受歡迎,但同樣在亞洲,發達的日本人就是喜歡落后的現金支付。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