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數字貨幣的未來,人們從技術角度的推論比較多,很少從應用角度考慮。從紙幣的應用過程來看,并不是有了紙幣,金屬貨幣就被取代了。最初的紙幣相當于以后的莊票或銀行本票,是貨幣的憑證或代表,在流通中逐步被普遍接受,才定型為紙幣。當紙幣由中央銀行發行,同時在銀行結算、清算的基礎上,又有了記賬貨幣,或信用貨幣。所有的貨幣形態,都只是信用貨幣的具體表現形態。而我國央行發行的人民幣就是這樣的信用貨幣,它的具體形態包括銀行賬戶上的貨幣數字,即記賬貨幣、紙幣、硬幣。這些人民幣的表現形態互相可以任意轉換,沒有任何差別。今后發行的數字貨幣也是人民幣的一種表現形態,與現行的記賬貨幣、紙幣、硬幣沒有什么差別。
現代的
金融工具大多是在記賬貨幣的基礎上產生,這得益于記賬貨幣在銀行間結算、清算上突破了物理貨幣的局限性。數字貨幣在結算、清算上是不是比記賬貨幣更優越還有待實踐的檢驗。特別是,脫離銀行賬戶體系的支付結算,除了點對點的好處以外,和現金一樣很難創新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
從支付應用的角度看,依然存在社會接受度的問題。對公支付一般都是有協議或合同條件下的支付,從支付那一刻的速度上看,現在銀行提供的電子支付完全能滿足需求。更關鍵的問題是,企業為什么要放棄存款利息把人民幣從銀行賬戶劃到數字錢包里?多一個賬戶,或多一個錢包,也增加管理成本。對個人支付的應用來說,也是同樣道理。此外,作為支付的一種方式,在現代社會、未來社會,點對點支付在整個支付結算中會占多少比重?如果是很小的占比,那么支持點對點支付的技術優越性并不能支持數字貨幣整體的優越性。
實際上,無論是對于機構還是個人,對于得到的貨幣,其關心的是貨幣能不能使用,能不能買到東西,幣值是不是穩定等,至于這貨幣是什么材質、用什么技術,是不重要的。比如,對一個人來說,你手里有一張百元大鈔,你肯定會關心這張紙幣是真鈔還是假鈔,如果是真鈔,你當然就不會擔心這張鈔票能不能使用。但是,你會關注這張紙幣是用什么紙張制作的嗎?會關心它是用什么印刷技術印刷的嗎,會關心它用了什么防偽技術嗎?你不會關心這些問題。當然如果個人好奇心重,就另當別論。所以,數字貨幣對支付領域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影響,現在還很難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