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在討論其它之前,有必要先“定性”,先來理清楚基礎概念,理清楚總書記提倡的區塊鏈包含哪些,不包含哪些?
孟:是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紅線在哪里?這是我們下一步在中國搞區塊鏈必須首先弄清楚的問題。我也提醒一下,總書記親自確定區塊鏈戰略,推動區塊鏈的發展,各級政府一定會盡最大力量確保這個戰略能正確落地不走樣,絕不會允許個別人把經念歪。有些人以為總書記發話,自己可以無所顧忌,為所欲為了。我認為恰好相反,各級政府明確了戰略之后,會對破壞大局的行為采取更嚴厲和堅決的措施。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千萬不要得意忘形、恣意妄為。
王:你們說的這個問題確實是個首要問題。相比于 AI、物聯網等其他當紅技術,區塊鏈的理解難度要大得多,不懂的人都是一樣的不懂,而宣稱自己懂的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不同的理解。所以現在關于區塊鏈也存在一個再認識的問題,甚至一定程度上收斂認識、統一認識的問題。認識問題不解決,一干起來肯定是各種妖魔鬼怪。認識問題怎么解決?我認為還是要多學習和理解總書記的講話。這個講話當中對于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是明確表態了的:
第一是數據共享的技術手段,在政務信息和一些社會基礎信息層面,區塊鏈作為數據共享的技術手段已經獲得了有效運用,尤其是數據共享與隱私保護相結合的能力,更是區塊鏈技術特有的優勢,必將使之成為新一代數據共享體系建設的基本元素,應該會由政府主導并大力提倡。
第二是可信體系的基礎設施,這是“區塊鏈+”的應有之意。眾所周知,互聯網作為社會信息基礎設施,大幅度提升了全社會的信息傳遞效率。然而,政府、企業、個人等全部社會主體的身份真實性、數據有效性以及契約和信用關系,并不能在互聯網數據層面獲得確認,因此我們看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企業間電子商務以及金融服務等領域的需求沒有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得到滿足。區塊鏈恰恰是一套基于數字身份和數據簽名/加密的技術體系,能夠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向可信體系基礎設施的演進,在“互聯網+”之上獲得更高的整體社會效率。
第三是提升協同效率的模式,這是區塊鏈應用的高級形態。協同就依賴于共享和可信,建立上述兩者的基礎之上的的協同,能夠迅速確認合作方的身份和數據真實性,能夠放心地把自己的數據提交給相關方而不擔心隱私泄露,能夠在出現糾紛時迅速獲得政府、法院及監管機構的支持和裁定,從而大幅度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和市場摩擦,達到社會協同的理想狀態。
最后一點,從“保障生產要素在區域內有序高效流動”這一論述可以感受到,講話對于區塊鏈技術最擅長的地方——資產的生成、管理、轉移、交易的方面運用,采取鮮明的支持態度。用咱們熟悉的詞匯來講,就是“通證”的運用。另一方面,從“區域內”這一定語來看,隱含地表達出對于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運用,例如人民幣數字化等,還是要統一規劃部署、統一實施。
賀:老王已經將總書記講話中所提倡的要點提煉的很到位了,那我就從另一個角度,來把最容易被誤解的部分闡述下。
私人數字貨幣并不在本次提倡的范圍內。ico等非法融資行為雖然部分用到了區塊鏈的技術,但它們跟總書記提倡的區塊鏈沒有任何關系,之前官方也明確表達對這些行為的抵制。
請注意,我特地用了“私人數字貨幣”這個詞。因為當大家談論時,都習慣用“數字貨幣”這一個詞,但從我們接觸中發現,不同圈子的人對數字貨幣這個詞指代對象的理解完全不同,產生了諸多誤解。比如,傳統幣圈的人提到數字貨幣,會直接想到btc、ETH這樣的原生數字資產;而官方人員提到數字貨幣,其實特指的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
近幾個月來央行頻頻發聲支持數字貨幣,幣圈的一些投機分子也借這個機會向不明就里的“吃瓜群眾”兜售自己發行的數字貨幣,美曰其名為國家肯定的方向,導致不少人上當受騙。國家允許制造刀具,但是用刀去砍傷人自然是不被允許的。而從以前的寫在紙上變成上鏈記錄,單純技術的變化并不能改變非法融資或者圈錢的本質,我們要警惕這些打著區塊鏈的幌子的違法行為。
我們必須看清楚,在當下國家支持的是法定數字貨幣,基于區塊鏈技術進行的資產數字化,以及符合監管體系要求,對經濟增長帶來促進的數字資產的流通。
孟:總書記講話我讀了幾十遍,真的是內涵豐富,字字珠璣,完全理解并不容易。我感覺有一些方向目前的定位還不明朗。
比如算力挖礦。算力挖礦是比特幣等全球性區塊鏈普通采用的機制,算力規模大,就意味著在國際上話語權重、制定規則的權力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比特幣仍然是全世界最被認可的數字貨幣,挖礦產業至少應該容許,甚至應該支持。但另一方面,政府參與、面向實體經濟的區塊鏈根本不需要算力挖礦。而在通證經濟角度來看,在大多數的激勵模型當中算力都不是衡量貢獻的好的標準,加之這個領域能耗巨大,一直以來批評聲很多。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把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從“淘汰產業”名單中移除,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就是國家戰略鼓勵的產業。目前中國虛擬幣挖礦產業鏈正處于興奮式成長當中,大量資本正在排隊進入其中。我反而認為這其中蘊藏著危機。
第二個不明朗的方向是原生數字貨幣及其交易。未來在各行業內以及跨行業間一定會出現大量經過嚴格審核、認證的合規數字資產,以及合規、持牌的數字資產交易所,現有的證券、期貨交易所也很有可能增加數字資產交易的品種。但是比特幣、以太幣等原生數字貨幣自身的地位,以及其交易行為,特別是交易所,未來政府方面會如何定位,目前并不清楚。前不久香港證監會發布關于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臺的立場書,可能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思路。總體來講我偏樂觀,相信監管當局會拿出一套監管辦法,在一個框架內允許原生數字貨幣交易。但這個行業是否會洗牌,值得關注。
第三個不明確的方向是公鏈。因為這次給政治局上課的陳純院士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公鏈不適合中國監管的實際情況,因此外界普遍認為國家大力倡導的區塊鏈主要是聯盟鏈。但是在區塊鏈行業內,對此問題存在激烈的爭論。在前兩年,公鏈的擁護者批評聯盟鏈是偽區塊鏈,加上聯盟鏈在實踐當中也拿不出特別爭氣的成功案例來,因此聯盟鏈一度奄奄一息。現在形勢逆轉,輪到公鏈的擁護者需要證明自己的可監管性了。如果這個工作做得不好,公鏈短期內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壓抑。
賀:最后做個總結,不包含 ICO,不包含私人數字貨幣,包含供應鏈金融、法律存證、政務等與實體經濟結合緊密的“產業區塊鏈”,而對于挖礦、交易所、公鏈這三個區塊鏈行業原生的大熱點,定位尚不明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