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方面,建筑節能、建筑電氣化和電網互動高效建筑都是本研究的關鍵方面。在經濟影響方面,成本效益(投資和回收期)是需要研究的,這將是建筑業主進行建筑脫碳的動力之一。現有建筑和新建筑都需要規范,需要設計新的政策來指導未來的建筑脫碳
“雙碳”是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把長期的目標轉化成階段性行動,分步實施,有效推進。長期來說“碳”資源約束越來越緊,高排放企業要承擔較大的減排壓力和成本。通過碳市場機制,政府對企業提出階段性控排目標,碳市場主要反應階段性的資源分配需求
碳市場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活動,更不是一個或幾個行業的事情,作為事關“廣泛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的一項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場建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自不待言。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需要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協同發力,其中關鍵在于政策層面,難點
一是碳市場有利于統籌減排與發展的關系。一種觀點是認為減排會影響經濟增長,所以建設碳市場要讓步于穩大盤。在“雙碳”目標的剛性約束下,碳市場是一種柔性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在推進實現減排目標的同時,它能夠給予企業自主靈活的減排路徑,激勵企業綠色轉型
當前碳市場在市場主體、規則制度、市場結構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有效市場”的功能仍未形成。一是市場主體的范圍可以進一步擴大,主體功能需要加強。目前全國碳市場僅覆蓋發電行業,行業有待進一步擴容,市場才可具備因減排成本差異
國家發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是立足新發展階段、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建設商品要素市場的基本綱領,也為碳交易機制深化發展指明了方向。碳市場是一種新型要素市場,它的歷史相對較短,市場形態還沒有成熟
我國碳市場目前由全國碳交易市場、8個區域碳交易市場和多個減排量交易市場組成。全國碳交易市場方面,全國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交易且順利完成首個周期履約,累計交易量接近2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碳現貨二級市場之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在“雙碳”的大背景下,從長期看“碳”是明顯的稀缺性資源,運用市場機制能夠提升它的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從根本上說,“碳”產生于企業的減排行為,企業只有通過減排產生配額盈余或形成
由于碳排放控制的強制性及其對經濟社會廣泛深刻的影響,必須制定一系列法規政策,以平衡經濟發展和強制減排之間的關系。在碳市場機制中,政府按照減排目標規劃,通過排放配額分配、排放核查和清繳履約等措施,實現控制和減少碳排放
自2011年啟動地方碳交易試點,至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啟動上線,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覆蓋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經過十余年的持續建設,中國碳市場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基礎設施、初步成型的制度體系、全球最大的配額基數、一定數量的市
近年來,隨著全球碳排放問題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推行“碳關稅”政策,留給企業的反應時間也越來越少。因此,企業需要采取積極措施以應對這一挑戰,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方法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大量投資,根據光華管理學院課題組估測,實現碳中和目標所需的投資金額可達250萬億元,分布在未來三、四十年間。“雙碳”目標的實現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是一個非常深刻而徹底的變革。在新的發展格局中的生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