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逐步推進,很多傳統行業的企業的運營模式也越來越互聯網化,拉新返傭、使用返現、評論回饋等互聯網化的推廣和用戶增長模式被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同時很多制造業企業也開始選擇分時租賃等方式來實現產品的銷售,也就是所謂的制造服務化。
但是這些毫無疑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共享經濟,因為他們沒有實現價值共享。僅僅是實現了銷售渠道和銷售費用的轉移而已。
真正的共享經濟,一定是要徹底下決心打破企業的邊界,讓企業的現在與未來的價值與用戶分享。
如何做到?一個例子就是積分通證化。大部分企業會在用戶使用、拉新的情況下給用戶送積分,而這些積分在企業看來實際上是一種負擔,本質上是一種債務,是一種未來的費用。
但是如果把這些積分變成總量恒定、流轉便利、市場價值明確、產出與消費機制合理、由所有者完全掌握的“鏈上積分”,那么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樣的積分不僅僅可以更好的實現對消費者有益行為的激勵,更從本質上變成了一種無形資產,積分的流轉速度加快,使用頻繁,需求增加,不僅不會讓企業的負擔過分加重,反而會提升企業的資產價值。同時這種價值增值是讓消費者和企業共同享有的。
大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公鏈的資產負債表,以及一些交易所平臺幣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我上面的表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