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誤解是BCH生態之外,尤其是
btc生態對BCH的核心攻擊點。主要原因是2017年擴容之爭后期,比特大陸發現
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core不可能再擴大區塊了,就率先尋求支持core之外的團隊(比如Bitcoin Unlimited)開發擴容版本。BU失敗而ABC團隊開發出擴容版本后,比特大陸參與投資的Viabtc交易所和礦池率先支持了BCH交易和挖礦,與吳忌寒關系緊密的江卓爾則在BCH誕生初期用算力穩定BCH出塊時間,直到BCH修改難度調整規則(DAA),實現市場化平穩運行。因此,在BCH誕生初期,吳忌寒、楊海坡和江卓爾起到了關鍵作用。
然而,即使BCH的誕生也離不開算力之外的堅定主張擴容的比特幣社區成員的支持和努力。我本人從2016年就支持擴容,并主張分叉,對BCH分叉和修改難度規則(DAA)做了實際的推動。在這之前并不認識吳忌寒、江卓爾和楊海坡,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做共識的事情才逐漸產生聯系。
BCH的絕大多數支持者都跟我一樣,相互素不相識,因為主張“比特幣要成為世界貨幣,必須滿足市場需求擴大容量”這個共識才走到一起。有了這個共識才有了BCH最初的市場需求,才有了后來不斷增長的宣傳者、開發者、商業企業和用戶。沒有這種去中心化的社區共識,只有算力和開發者,BCH跟隨后產生的各種分叉幣就沒什么區別了。
不可否認,BCH誕生發展早期,比特大陸和吳忌寒的貢獻和影響是最大的。但在隨后的一年中,比特大陸和吳忌寒的影響力在迅速下降。Roger、Gavin、CSW等人相繼支持BCH,不但擴大了BCH社區,也分散了影響力。比特大陸和吳忌寒本人非常低調,避免宣傳,在社區中的影響力不斷減弱,這是有意識的去中心化。吳忌寒在社區中所提出的縮短區塊時間、抽礦工稅激勵開發者等建議都被社區否決。這次CSW以如此大的聲勢制造出分裂,正是BCH去中心化的直接結果。ABC支持者鼓勵CSW分叉出去,而不對其進行攻擊,也是接受這種去中心化的后果,延續去中心化的進程。
從內在機制上看,BCH主要將區塊容量從1M擴大到8M,而沒有改變比特幣的原有技術構架和利益博弈格局。在技術特征上其去中心化程度跟BTC是一致的。比特幣在擴容之爭中表現出來的開發去中心化在BCH中依然存在,但比現在的BTC弱得多。有7個開發團隊參與開發,ABC的節點數并不占壓倒性優勢,BU的節點占比也很高。
在曼谷會議上ABC團隊的主要訴求就是,希望礦工們能夠委派懂技術的人參與開發討論,強化開發與礦工的溝通,從而讓他們從繁雜的政治紛爭中解脫出來,專心開發。對于CSW和nChain的責難,ABC團隊努力向各方說明每個細節,并最終獲得了除BSV以外的所有主要開發團隊的認同和支持。這與去年Core拒絕參加礦工大會是鮮明的對比。很難想象現在BTC的社區的哪個個人或企業能夠像CSW和nChain這樣,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對Core開發團隊制造如此嚴重的威脅。
目前,支持ABC版本的一方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多方力量,不只是比特大陸和Roger,還有生態中77%-98%的企業(來自coin.dance),以及BU、Bitprim、Bitcoin XT、Parity、Bcash、bchd、哥白尼項目等至少6個開發團隊。這些開發團隊的版本都兼容升級后的ABC版本,但都是獨立開發,有可能競爭成為主要開發團隊,尤其是BU團隊。
在曼谷會議上和這次戰爭中,這些力量都表現出獨立立場。吳忌寒和我是較早意識到不能向CSW妥協的。在前期各方力量大多希望彌合分歧,包括Roger。但隨著戰爭爆發,多數人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并且絕大多數支持了ABC,構成現在的BCH社區。這個社區的去中心化程度明顯高于現在的多數公鏈,包括BTC。而BSV社區則緊緊圍繞在CSW和Calvin、nChain、CoinGeek這個利益共同體周圍,對CSW的個人崇拜尤其嚴重,因而是高度中心化的。
簡單說,BCH從誕生到現在經歷了快速的去中心化過程,現在的去中心化程度領先于BTC和高度中心化的BSV。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