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管理模式中,總是存在集權與分權的問題,差別在于是集權多一些還是分權多一些。在以
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企業組織結構中,集權基本不存在,企業管理人員通過分布式賬本、智能合約和
token激勵機制,實現自動控制和協調生產經營活動,以達到組織的預期目標。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一個重要性能,區塊鏈利用分布式賬本取代了傳統組織的中心化數據管控模式,將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還給員工和用戶。這種組織和管理模式將相應的決策權分配到每個業務單元和具體的行動層級,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幅度、管理成本和溝通成本,并通過直接授權員工,使得企業能夠對市場做出更快、更準確的反應。在現有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下,分權也時有發生,但如何保證分權的效力和效果則成為一大難題。
區塊鏈技術通過智能合約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合約在現實世界中的作用不必贅言,整個現代社會都是建立在合約的基石之上。在區塊鏈中,智能合約是一種預先編寫、自動運行的計算機代碼,基于機器語言按照合約內容自動執行和實現最佳匹配。
此外,區塊鏈可將企業的活動進行合理細分,按照業務線、產品線、研發任務和客戶服務等標準進行分類。在每一個業務單元中建立相應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可避免職能型組織結構導致的復雜性與遲鈍性。與此同時,將企業決策層進一步解放,使其可以將時間、精力和資源集中在企業發展方向規劃、核心競爭力打造以及形成關鍵價值鏈等重大事項上。
物聯網時代作為繼互聯網時代之后,網絡邊際進一步擴大的跨時代變革。第一代物聯網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一個中心化的控制中心收集聯網設備的數據并作出相應管理。但是這提高了物聯網的成本,削弱了物聯網的安全性。就像解決了個體與個體之間信任問題一樣,區塊鏈技術同樣可以解決不同設備之間相互信任的問題。IBM聯合三星針對第一代物聯網的缺陷提出了第二代物聯網解決方案ADEPT,通過區塊鏈的構建一個分布式的物聯網,建立聯網設備之間的相互信任以使每個設備實現自我管理的功能。
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通過分布式記賬、Token激勵、智能合約、共識算法等要件,為解決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完善激勵模式等傳統企業管理難題找到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比較完美地解決了當代管理學理論著力研究的博弈問題和契約問題。分布式記賬和智能合約應對契約風險,通過完善契約的條款,并將契約記載在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賬本中,要求經理人、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為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而努力;智能合約應對監督風險,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合約并基于機器語言自動執行協議,委托人通過智能合約的方式使管理層的決策和員工的行動不偏離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Token激勵應對經理人、員工和企業所有者的激勵模式,通過利益共享的方式(給予利益相關者Token)激勵經理人、員工和企業所有者采取符合互利共贏目標的行動,從而實現企業的自我發展和完善。
本文作者: 吳桐,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亞洲區塊鏈學會榮譽顧問,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青年研究員。李航,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博士,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