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接受度方面,平臺發布的報告受到了上下游廣泛關注,在國內已具備一定影響力。據介紹,例如汽車行業中汽中心,其有自己的數據收集系統,如CICES(中國工業
碳排放信息系統)。EPD平臺作為一個獨立第三方,提供的數據被該中心認定為權威數據,可以直接幫助
鋼鐵企業滿足下游用戶的相關數據信息需求,為鋼鐵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在國際上,平臺間的互認也在加緊推進中。
一年發布30余份報告,這個量級在常人眼中似乎并不多,卻讓劉穎昊喜出望外。她解釋道,這是因為EPD報告發布的難度極大,一是它對企業的數據統計基礎要求非常高,二是企業要有勇氣去披露它的數據。因為沒有政策的驅動,企業自愿發布報告往往是對自身發展有更高的要求,抑或來自于用戶明確或潛在的需求等。在談到具體難點時,劉穎昊將其比喻為給企業做CT檢查。只有具備精準掌握產品生產每一個環節數據的能力,才能發布高質量的EPD報告。這是因為EPD報告的數據統計方式不一般。劉穎昊進一步解釋道,與大家常見的統計組織碳排放方式不同,EPD報告追蹤的是產品碳足跡,這是全生命周期(LCA)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環境績效量化工具。組織碳排放的統計方式是以碳的總進總出量除以產量。這種統計方式,企業內部眾多的生產環節就像一個大的“黑箱”,并不需要一個個單獨計算。比如大家熟悉的
碳交易就是基于組織碳排放的統計方式,而產品碳足跡的統計是要跟隨產品具體的生產過程。一些企業的數據統計不完全是按照產品生命周期邊界和口徑來的,所以EPD數據的獲取有較大難度。另外,EPD報告還設計有很多的環境指標,并非法律法規強制監測項目,如果不是編制EPD報告,很可能就沒有相應的數據。
劉穎昊說,這項工作就是在摸家底。它要求企業本身對產品生產全過程的投入產出要有清晰的認識,包括原材料消耗、輔助材料消耗、
能源消耗、產品副產品產出、大氣排放、水體排放、固廢排放等,都要有全面認識才有可能去做。還有數據基礎的問題,比如是否具備對各個環節數據的收集能力,以及是否會做的問題。對于后者,目前平臺推出了低門檻的工具,可以幫助企業進行鋼鐵產品LCA評估。而對于前者,劉穎昊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這些年寶鋼通過建設智慧制造系統,將以前區分不開的數據,現在有些能通過算法進行區分,有些能在技術儀表上區分開。正是做了這樣扎實的基礎工作,目前寶鋼的iCD系統已經具備了統計卷級碳足跡的能力。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