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1月3日,中本聰發布了
比特幣客戶端。他之所以發布比特幣,是因為2008年
金融危機導致了整個金融市場的崩潰,他希望未來的金融系統或貨幣能用一種去中心化的模式來構建,而不是由一個國家控制。
比特幣運行到現在,已經運行了將近9年時間,這個體系中沒有一個中心化的機構去主導,所有的網絡構建都是自發性的。這也是
區塊鏈的經濟模型,它能構建一種激勵機制,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在這個體系里面,去獲得價值。
在2010年,我也是比特幣的礦工之一,那時候只要一臺服務器一天就可以挖到數量不少的比特幣。我圈內有很多人都跟我是一樣的狀態,早期挖比特幣覺得不值錢,不經意把私鑰丟掉了。最后我們認為它值錢的時候,是在2011年底的時候了。那時候開始有人在淘寶賣比特幣,大概賣十幾塊錢一個,后來我們想起來回去找的時候發現找不回來了。
現在一臺電腦根本挖不了比特幣,必須得用計算能力很強的機器才能挖。所以在比特幣世界里面有一句話是:算力即權利。控制了算力,你就控制了整個比特幣世界的話語權。
但是大家也一直在質疑花了很多電能去挖比特幣,這到底有沒有價值?從我的理解來說,在這個數字世界里,通過消耗一定的電能來構建一個具有信任基礎的網絡,這是很有價值的。
因為在這個體系里面的每一個比特幣,它的產生或流通的過程都有信任的載體做背書。現實世界里面,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者機構與機構之間的交流常常存在一個問題:我們怎么建立一個信任機制?這個信任建立的成本是巨大的 所以現實世界從信息互聯網走向價值互聯網,信任機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再看看我們現在目前的一些傳統網絡,比如說機構A跟機構B之間要進行一筆交易,他們之間要建立一個連接。通過傳統的技術是很難建立一個信任的體系,數據的交換之間都必須要有事后的清結算過程。
那基于區塊鏈的網絡,它可以把所有的參與方作為一個共識節點,用來構建一個具有信任的價值網絡,每一個交易都廣播到各個參與方節點來進行共識,從而形成一個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網絡。
區塊鏈的三個要素是交易、區塊和鏈。無論是比特幣也好,
以太坊也好,我每筆轉帳的交易,都要廣播全網絡后,一定的時間內相關的交易會打包成一個區塊,最后形成一條鏈。
我再簡單介紹一個分叉的概念。去年底的時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市面上有很多分叉幣,有的分叉比特幣,也有分叉以太坊的,特別是分叉比特幣的很多,像BTG、U
btc,還有SBTC。BCH主要做了什么事情呢?它把區塊的大小變大了,也是每一個區塊能承載的數據量變大了。以前一個區塊只有2M,這個大小是什么概念呢?我舉例講下,1K的話只能存兩千筆數據,現在把區塊鏈的大小變成8M,存儲量就會加大,整個網絡處理能力自然而然地會提升。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想要去從原始的比特幣分叉出新的幣種呢?原先的比特幣存在一個大的問題,這也是現在比特幣沒辦法去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比特幣每秒只能支持7筆交易,整個比特幣網絡不足以承載商業應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一個特點,現在比特幣越來越像一個資產,而不像一個帶有交易功能的貨幣。因為比特幣這樣的屬性,可見它未來能拓展的應用是極少的。
比特幣有一個特點,它的總量是2100萬個,再加上部分丟了私鑰的,流通總量可能也就是一千五六百萬。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比特幣具有通縮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