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利用
以太坊ERC20寫一個智能合約后發行融資代幣,另外利用ERC751可以把虛擬世界的數字資產在網絡中發布。
第二,數據存證,像合同、票據、電子簽章等,參與方包括銀行、公證處、律師事務所。這個網絡可以解決關鍵業務信息的存證,防止內部人員的惡意篡改。
第三,信用證,這是國內第一個
金融領域跨機構的
區塊鏈落地的商業應用產品。
我們之前在新聞上可以聽到,招商銀行在做跨境支付,無非還是基于自己分支機構之間做一個跨境支付的網絡,也聽到郵儲銀行做一些資產托管,這個無非也是在他自己體系內做。
傳統的信用證存在什么問題呢?傳統的網絡基于MT799去傳輸一些報文信息。第一個是依賴第三方,因為這個網絡電開必信開必須依賴于SWIFT電押,且不支持中文,無法做到單證一致,必須為代理行關系。另外還必須基于SWIFT電文,不支持中文,目前也很少使用了。第二個是速度慢,SWIFT報文需要落地驗證,有一定延遲,大概是幾個小時。時間長了的話,交易環境透明度也比較差,客戶無法查詢到交易進展的情況。第三個是缺乏信任關系,因為銀行背景,真實性審查比較困難,發票、憑權憑證存在重復使用造假可能性。職能部門監管依賴銀行報送數據及現場檢查,效率低、數據不準確。
基于區塊鏈構建的信用證傳輸系統有什么好處呢?開證行作為共識節點去接入網絡,每個參與方都作為一個共識節點去監管,另外一些大型的客戶,比如像物流,未來也可以在這個網絡中做一個接入方。
從整個效率分析這個項目,它滿足了金融數據安全的要求,符合國家標準的加密算法,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有效性。應用的全網分布式存儲可以保證數據的萬無一失。
現在大家也在質疑區塊鏈的安全性,像
聯盟鏈的共識模式,或者像EOS的共識模式,采用的弱中心化共識模式,是不是也會帶來風險。大家原先可能追求一種完全去中心化,從我的觀點來說,所謂的共識模式,無論采用非中心化、完全去中心化、多中心化或者弱中心化這種模式,要看應用場景的適合度。
所以在現實世界里面商業應用的場景下,我們沒有必要去追求一個完全的去中心化,而應該追求在某些場景下解決信用問題的共識適合度。
現在
區塊鏈應用領域,如果沒有拓展開來會形成非常大的困境。現在大家都在用這種技術,但是真正落地的應用是極少的。所以現在
區塊鏈技術發展到這個階段,如果這個應用格局還不突破的話,到2019年處于這種狀況會帶來非常大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信任問題,到底是不是所謂的強需求,是需要打個問號的。各個應用場景的關鍵要素數據,需要區塊鏈技術作為存儲的必要基礎設施,只有這個共識達成之后,應用才會大面積推廣。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