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抵抗:秩序崩潰時的用戶個體
協調與管理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極具挑戰性,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環境下,隱私信息的傳播內容與范圍都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用戶的自我邊界和二元邊界被極大地拓展。同時,社交媒體與人的生活交織密切,用戶的多重角色身份常常雜糅在一個社交空間中,這也加大了隱私管理的難度。多方因素干擾下,社交媒體用戶的隱私管理過程極易發生崩潰現象,即邊界擾動,根據傳播隱私管理理論,造成邊界擾動原因主要歸為邊界規則出錯與邊界模糊。[37]但在中心化社交媒體中,用戶與平臺的地位從技術到資本都是懸殊的,即使用戶意識到隱私邊界規則被打破或邊界出現模糊,有限的權力空間也很難讓其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最終只能選擇被動接受。也有部分用戶因隱私安全而對社交媒體產生倦怠情緒,甚至選擇淡出社交媒體,但這種抵抗行為也只能看作用戶無力改變平臺數據霸權地位而作出被動回應。
“
區塊鏈+社交媒體”是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社交網絡,不同于傳統的中心化網絡,鏈上節點都是平等且獨立的,不存在中心化網絡節點,并由多方用戶共同管理和維護。[38]區塊鏈賦予節點平等地位,社交媒體用戶擁有了自主管理節點信息的權力,形成去中介化的媒介化環境,以往無意識、被動的信息交換機制將不復存在,與平臺所形成的不平等權力體系也會瓦解。面對隱私邊界規則崩潰抑或是邊界模糊化,被區塊鏈賦能的社交媒體用戶隱私素養有了更為堅實的配套技術支撐,可以更加主動地應對隱私協同管理中出現的邊界擾動現象,例如修復邊界規則、重新設定邊界等,進而維護原有的隱私管理系統。傳播隱私管理理論認為個體是通過制定規則來形成具有明確邊界的認知信息空間,[39]但在線社交環境淡化了社交媒體用戶對隱私邊界狀態變化的感知,“不作為”與“無意識”讓社交媒體平臺的隱私侵害成為常態。不過,社交媒體用戶偶發性的抵抗行為反映了其作為權力主體是存在并擁有自我意識的,而區塊鏈技術的加入,使用戶有能力糾正出錯的邊界規則,有權力定義被模糊的隱私邊界,從而喚醒了用戶的自我意識。
數字素養(Digital Literacy)框架包含五大要素,分別為“圖片—圖像素養”“再生產素養”“分支素養”“信息素養”“社會—情感素養”,[40]其中,信息素養是個體了解、鑒別、獲取、控制以及存儲信息的能力,隱私素養也包含在內,且與社交媒體用戶的自我意識密切相關。“區塊鏈+社交媒體”框架下,區塊鏈的P2P網絡技術、非對稱性加密等技術不僅將社交媒體用戶獨立為權力主體,也為提升用戶隱私素養提供了技術支撐。在社交媒體用戶面對不斷崩潰的隱私邊界秩序時,被區塊鏈賦能后的隱私素養可以增強用戶在認知、態度和行為層面的信息保護能力,喚醒用戶的自我意識,刺激其抵抗行為,甚至是重構原有的隱私邊界,這也是下文將要繼續探討的內容。
2.重構:數據確權下的隱私邊界
桑德拉·彼的羅尼奧(Sandra Petronio)用邊界的比喻來區分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信息。[41]在傳統的線下人際傳播中,公私邊界劃分得很清晰,但隨著在線社交網絡的發展,大量隱私信息涌入社交媒體平臺,用戶隱私邊界變得愈發動態起來。傳播隱私管理理論在假設中提到了“控制和所有權”的概念,認為隱私信息及邊界為個體所有,并且個體有權力控制隱私信息及其流通情況。其中,控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們相信擁有私人信息或與他人共同擁有私人信息,所以需要控制邊界;二是控制可以消解披露或隱藏私人信息所帶來的潛在危害。[42]不同于線下人際傳播,社交媒體與人的生活緊密交織,公私邊界逐漸消融,而且隱私信息的線上遷移,背后也伴隨著隱私權力的轉移。正如前文分析,社交媒體平臺憑借資本與技術優勢,壟斷用戶絕大部分數據,剝奪其數據“自決權”。權力失衡下,用戶的隱私信息與邊界不再完全屬于自己,隱私控制權也被極大削弱。
區塊鏈作為分布式網絡,致力于消除傳統網絡架構里中樞節點的控制性,鏈上各節點置于同一層面,節點間平等收發信息、參與交易和記賬,個體可以控制所擁有節點內的所有數據。[43]“區塊鏈+社交媒體”模式下,媒介的中介化載體角色被削弱,用戶打破與平臺的不對等地位,擺脫“數字剝削”,就隱私信息而言,用戶可利用私鑰和簽名證明自己的身份、數據和交易所有權,實現了數字身份和隱私數據的確權。另外,區塊鏈的非對稱性加密、智能合約和DID技術也可以實現數字身份的自主可控,社交媒體用戶無需依賴第三方便可以自主管理身份,便利了用戶隱私管理。一直以來,隱私保護的核心準則都是個人自主決定隱私信息被如何處理以及被誰處理,但社交媒體用戶在平臺數據壟斷下難以實現自決,正是區塊鏈賦予了用戶控制隱私信息的權力,并將數據確權給用戶,用戶也就享有了對于私人領域數據的“自決權”。
在區塊鏈社交媒體情境下,用戶通過自我建構重新獲得原本失衡的信息權力,從而調整已失序的隱私邊界。傳播隱私管理理論將規則視為邊界管理的基礎,認為風險收益比、情境因素、動機標準、性別標準以及文化標準是形成邊界管理規則的5個標準。[44]社交媒體用戶在區塊鏈賦能下,通過衡量隱私披露的風險收益比,或根據環境、動機、文化等自身情況,利用智能合約重新定義邊界規則,利用非對稱性加密和DID技術明確邊界所有權,原本失焦、崩潰的公私邊界有了重構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社交媒體平臺獲取用戶數據必須獲得用戶的許可與授權,經由合約的驗證才能使用,用戶自我表露與隱私關注之間的矛盾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同時,無論是自我邊界還是二元邊界,由于數據確權,社交媒體用戶隱私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動態變化都可以被及時感知,用戶也可以就實際情況對出現問題的隱私規則進行優化調整,以維護隱私邊界的穩定與效用。
四、結語
隱私邊界是一個復雜且動態的議題,特別是在社交媒體與日常生活交織密切的現在,用戶一方面依賴社交媒體提供的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因權力失衡又不斷讓渡數據權益,使得隱私邊界在沖突中走向失焦,加劇了隱私管理和邊界協調的難度。不過,區塊鏈技術的介入,讓社交媒體用戶有了更多的數據自主權。隱私邊界的失焦源于不受控的在線傳播環境,以及社交媒體用戶自身權力的被轉移,而區塊鏈的“去信任”“去中介”的技術理念在解決上述邊界管理問題上具有相當的優勢。因此,除了就中心化社交媒體進行隱私邊界研究外,關注技術對個體的影響也是探究隱私邊界動態變化的一個重要思路。傳播隱私管理理論從理性行為視角和協同管理視角出發來研究隱私邊界,因此本文始終將社交媒體用戶看作是“理性人”,進而分析其隱私管理行為,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未來相關研究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個體的有限理性,對社交媒體用戶的一些“非理性隱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參考文獻略)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暨優秀博士論文重點項目“區塊鏈賦能視域下傳媒產業重構研究”(批準號:20FXWA002)】
作者: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