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沖突:自我表露中的隱私悖論
社交媒體用戶常常通過分享私人信息維持人際關系或獲取社會資本,[26]但這種自我表露中,隱私成為了個人參與在線社交的主要障礙。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81%的美國成年用戶認為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感覺不安全,特別是在共享私人信息時,于是有些用戶會選擇改變隱私設置、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避免在線交流等方式來保護個人隱私。[27]社交媒體用戶一方面有表達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會顧慮隱私安全,這種矛盾現象讓用戶隱私邊界原有的穩定管理狀態陷入失控,即隱私悖論。隱私悖論現象也可以被理解為溝通隱私管理理論中提到的邊界擾動,即一旦信息流動超出個體所期望的邊界或者違反了信息流規范,邊界便會因沖突而崩潰。[28]
區塊鏈技術賦能的社交媒體,具有去信任的特征。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平臺管理形式淡化了平臺的中介角色,每個用戶都擁有個人隱私數據的把關權力,并且也支持匿名交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戶對于社交媒體的信任度。基于已有實證研究,用戶的社交媒體信任會負向影響隱私風險感知,并正向影響其自我表露行為,[29]所以在區塊鏈信任背書下,社交媒體用戶的自我表露行為會增多,但這加大了用戶隱私邊界管理的難度。因為社交媒體隱私邊界除了用戶的自我邊界外,其二元邊界還涉及到集體管理、多維度管理、邊界拓展等多種形式。[30]在二元邊界中,社交媒體用戶的角色是多樣的,例如子女、父母、職員等,這要求用戶要根據不同的角色調整隱私邊界管理的范圍。社交媒體用戶自我表露的信息越多,需要協同管理的隱私也就越多,用戶可能會面臨同時協調幾個隱私邊界的情況,角色沖突之下,公共隱私邊界容易走向失控。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基于區塊鏈的社交媒體給予了用戶充分的信任,但區塊鏈數據庫的去中心化特征,也要求了鏈上數據必須被公開。也就是說,即使用戶在網絡中實現匿名化,且擁有支配隱私數據的權力,數據交易信息也會暴露在公眾當中,存在一定的隱私風險。許多企業就“區塊鏈社交媒體”展開了實踐,steemit是其中的代表。steemit是于2016年創立的一個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社交媒體平臺,用戶在該平臺內發布的信息不可更改,也不能隱藏。雖然區塊鏈技術可以達到匿名發布的效果,但在社交媒體中發布的信息常常涉及個人資料、照片、日常生活等標簽化信息,一旦將這些隱私信息上鏈,隱私極易出現被泄露的風險。[31]因此,被區塊鏈背書的社交媒體,賦予了用戶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但也會刺激用戶在平臺內的自我表露行為,帶來新的隱私風險,導致用戶在邊界管理時需要再次顧慮自我邊界與二元邊界的協同安全性。可以得出,自我表露中的隱私悖論現象依舊存在,隱私邊界沖突也依舊存在。
2.失焦:邊界滲透下的公私領域
數字化時代,隱私侵犯更像是無感傷害,用戶的自我表露因社交需求變得無可奈何,隱私外溢也常處于不知情狀態。[32]在傳統線下社交生活中,用戶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有著鮮明的分界線,他們可以很好地設定邊界規則,進行邊界協同管理,即使偶爾發生邊界擾動,也能迅速調整保證隱私安全。但隨著在線社交媒體的出現,大量隱私被數字化,許多信息在用戶無法控制的情況下進入了公共領域,并與私人領域交織著,用戶本人也難以設定出清晰的隱私邊界以保證隱私管理的穩定。根據溝通隱私管理理論,當個體披露隱私后,這些隱私信息會進入到集體隱私區域,披露者與接收者便成為該區域的共同擁有者并為隱私信息的保密工作負責。[33]而在社交媒體環境中,披露者與接收者的關系不再是點對點而是一對多,這導致集體隱私領域協同管理者的數量變得不可控,隱私管理工作也變得困難。社交媒體用戶的隱私管理工作,由于傳播渠道多樣、參與主體增多等因素干擾,會帶來公私邊界的不可控,以致失焦。
1996年,信息系統學者杰夫·史密斯提出了“信息隱私關注”的概念,即用戶會因為在信息分享所帶來的隱私損失而產生擔憂情緒。[34]“區塊鏈+社交媒體”模式下的新型社交環境讓用戶產生了一定的信任度,但正如前文所述,區塊鏈的去信任特征會刺激用戶自我表露行為,淡化隱私風險感知,從而減少對隱私信息的關注。在區塊鏈“去信任”的作用下,社交媒體用戶會將大量隱私上傳至鏈上以維持更深度的社交以及日常需求,同時鏈上交易信息對平臺所有用戶來說是透明公開且難以篡改的,這對用戶的隱私邊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傳播隱私管理理論認為,之所以要進行隱私管理,是因為個體在新的傳播環境不再需要物理在場,這導致了社交邊際的消失。[35]而在“區塊鏈+社交媒體”模式下,這種客觀的傳播環境并沒有改變,因而在面對大量隱私信息游走在公私邊界時,用戶的隱私管理是相當被動的,邊界的滲透性也變得難以把握,用戶的公私領域依舊處在交織且模糊的狀態。
邊界協同是傳播隱私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信息披露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對隱私規則的協商過程,在這當中雙方必須就邊界連接性、邊界所有權以及邊界滲透性等問題達成一致。[36]然而,區塊鏈技術賦能下,社交媒體的傳播方式與技術環境都會發生變化,信息收受雙方必須對隱私規則重新定義。根據上文分析,在區塊鏈社交媒體中,用戶不再完全依賴平臺,而是以分布式點對點的方式傳遞信息,加上區塊鏈技術提供的“去信任”環境,也可理解為技術給用戶創造了“可信任”環境,因而用戶會在社交中增加自我表露的頻次與內容,不過,部分隱私信息也會在鏈上以匿名的方式公開。對邊界協同而言,鏈上信息的透明化會模糊邊界內的主體范圍,即使表露者與接收者被匿名化,也有相當多的用戶可以直接訪問被公開的信息;其次,對于鏈上公開的隱私信息,社交媒體用戶很難控制隱私邊界的收縮或擴張,邊界所有權也變得很不清晰,因此很多隱私信息不受公私邊界限制而導致邊界滲透性增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