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交媒體傳播主體、傳播方式、傳播途徑等發生變化,用戶的隱私邊界逐漸變得模糊。
區塊鏈憑借“去信任”和“去中介”的技術理念,賦予社交媒體用戶自我主權的能力,一方面加劇了隱私邊界的沖突和失焦,另一方面又給予用戶抵抗隱私管理秩序崩潰甚至是重構原有隱私邊界的能力。區塊鏈社交媒體顛覆了傳統的隱私邊界研究思路,用戶不再是被建構的主體,這為隱私邊界管理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關鍵詞】隱私邊界 社交媒體 區塊鏈 隱私管理
一、問題的引入
作為典型的公共信息產品,社交媒體的生產活動依賴于用戶數據的輸入,用戶也需借由社交媒體滿足一系列的社會需求。[1]用戶的自我披露行為使大量個人隱私信息暴露在社交網絡之中,其中包括了個人簡介、社交動態、位置信息、瀏覽記錄等。[2]社交媒體平臺基于這些數據,實現對用戶的精細化管理,即單粒度管理。不過,對用戶來說,社交媒體場域與個人生活的深度交融,帶來的是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界限的日漸消弭。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就將公私關系中的“私”與圈子的劃分相聯系,并認為“私”的就是一個群己、人我的界線怎樣劃法的問題。[3]但是,社交媒體平臺數據壟斷、隱私悖論等現象的存在,使用戶無法完全分離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隱私邊界逐漸失焦。隱私邊界的失焦不僅讓隱私數據的歸屬和使用權限被社交媒體平臺濫用,[4]用戶也難以管理自我隱私邊界,隱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
桑德拉·佩特羅尼奧在傳播隱私管理理論中指出,邊界的存在意味著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存在著界限。[5]在傳統社交環境中,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相對獨立,隱私邊界的界定也相對容易。[6]但隨著在線社交媒體的興起,社交活動、社交圈子的數字化,個人隱私信息變得多而繁雜,隱私邊界也呈現出動態變化。目前,圍繞隱私邊界,許多學者引入了傳播隱私管理理論,并將其與Meta、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媒體聯系在一起,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用戶行為、隱私管理、隱私信息規制等方面,豐富了以往的理論研究。然而,面對社交媒體隱私邊界的失焦問題,大部分研究的結果都是針對平臺方的策略與規制,很難解決隱私邊界消弭背后的癥結所在。[7]社交媒體隱私邊界的研究與討論根源于頻繁出現的隱私安全問題,用戶無法廓清自己的公私邊界,造成部分隱私數據不可避免地被泄露。因此,重構隱私邊界同樣需要考慮用戶的訴求,對于用戶個人而言,主體常常面臨著“被建構”、權利“被代表”、權力“被轉移”的窘境,技術受益失衡的現象需要被打破。[8]
社交媒體平臺憑借技術壟斷了平臺用戶數據,并形成了對用戶的權力規訓。用戶無法控制隱私信息的流向和使用范圍,造成私人空間失守。[9]伴隨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社交媒體用戶作為數字主體所擁有的各項應有權益有了重獲的可能。區塊鏈作為
比特幣底層技術衍生出來的新型技術體系,擁有“去信任”“去中介”等特點,能夠不依賴第三方可信機構在陌生節點之間建立點對點的可信價值傳遞,打破中心化互聯網的桎梏。區塊鏈社交媒體不受制于現有的B/S網絡架構,在賦能用戶的基礎上,重新定義用戶的公私邊界,改變當下用戶隱私邊界的模糊狀態。基于以往研究,本文通過傳播隱私管理理論的5個基本假定及其隱私規則管理過程,探討區塊鏈技術下社交媒體用戶隱私邊界的失焦與重構,進而分析區塊鏈技術對改善平臺與用戶地位失衡現象以及重構用戶隱私邊界的影響。
二、理論基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