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倩雯:一直以來都有軟、硬科幻之爭,科幻小說有些設置硬核,有些更富有哲思,但我覺得這兩者其實并不矛盾,探索宇宙規律過程本身是富有哲學意義的,尤其是在彼得·沃森所謂的虛無時代,這個意義其實更加凸顯。
陳楸帆:確實如此,我最近看過BBC的紀錄片《宇宙》,其中有一期在講“黑洞”,我覺得非常震撼。其實人類對宇宙的理解一直是在不斷變化的,伴隨著啟蒙運動以及文藝復興,包括近百年的科技革命,我們對于人類對宇宙的理解一直在變化,而且你能發現這是一個慢慢地去人類中心化的過程。剛開始我們會覺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來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再后來發現太陽只是銀河系旋臂外圍小小星系里面的一顆恒星。了解到這個過程,會讓人變得更加客觀而謙卑,這本身就是非常終極的哲學的形而上的思考。
這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古希臘還是古中國,牛頓、愛因斯坦的思考在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后會帶來巨大的變革。比如,相對論、量子物理等。時間再近一些,比如羅杰·彭羅斯在上世紀中期只是從數學角度推演出宇宙深處可能存在黑洞這樣的巨大質量天體,但當時沒有足夠的觀測條件去證明它的存在。
那么,我們現在甚至拍下了黑洞的照片,從巨大的抽象理念到現實實證,這樣的跨越是非常了不起的,證明了人類在智力與想象力上的偉大,但這種思考的結果也證明了人類的渺小。即使我們走了這么遠,我們對宇宙的理解還是非常少。更不用說我們還搞不清楚宇宙的誕生,不理解宇宙的意義。
但我往往會特別著迷于各種各樣的理論,只要有相關的宇宙理論,我基本都會找來看一下,但現在它們都沒有辦法去證實或證偽,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跟玄學更像一些。
比如羅杰·彭羅斯的CCC循環宇宙理論就跟佛教的“輪回”非常相似,從一個更抽象隱喻的角度來言說宇宙與世界,所以我會經常去思考這些問題,了解宇宙同樣促使我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人的一生如果這么短暫、渺小,那我們應該把時間、精力放到什么樣的地方才更有意義,這可能也是有了科技,人類依然需要故事與文學的原因。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