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想照進現實后,一切并沒有想象中美好。
比特幣雖然自詡為 " 貨幣 ",但它并沒有任何價值基礎作為保障,而且剛開始,除了那些互聯網技術極客,誰也不知道這是個什么玩意兒,所以也只是在小圈子里自娛自樂。
比特幣第一次真正用于支付是在 2010 年 5 月,一個叫拉斯洛 · 海涅茨的美國人走進快餐店要了兩份比薩,然后在結賬時支付了 10000 個比特幣。
當時的計算規則是 "1 比特幣換 0.3 美分 ",海涅茨當時可能慶幸自己一番好說歹說終于喜滋滋地把這錢花出去了。
事后來看,這顯然是個大悲劇,畢竟比特幣價格后來都突破過 6 萬美元!
海涅茨的遭遇絕非孤案,比特幣剛剛問世時很多人都參與過轉賣,他們像對待超市獎券一樣對待比特幣,只要有買主表達了求購意向,他們就樂意坐下來小聊幾句。
盡管有意志不堅定者喪失了對比特幣的信心,但還有很大一部分比特幣擁簇者仍在日拱一卒地推動其走下去,比如在 2010 年 7 月建立了比特幣交易所 Mt.gox,讓比特幣能交易了。
但在時代洪流面前,一部分個體的努力都顯得太微乎其微,真正讓比特幣登堂入室的,是猛然打來的一個大浪。
時間來到了 2013 年,素有 " 避稅天堂 " 之稱的歐洲地中海東部國家塞浦路斯,因銀行過度擴張遭遇經濟連年萎縮出現危機,這樣的小危機足以將彈丸小國吞噬,塞浦路斯面臨破產。
情急之下,塞政府決定向當地銀行存款用戶征存款稅,這被民眾看作是一種 " 暴力洗劫 ",民眾涌向銀行排隊取款。然而,政府隨即暫停了銀行業務。
憤怒、絕望、不安環繞著這些財產遭遇部分剝奪的民眾。
比特幣誕生于
金融危機信用崩塌的歲月,正是這些灰色情緒的收割者,隨著部分知曉比特幣的技術宅男把手中的貨幣兌換成了比特幣,這種做法像病毒般蔓延,塞民眾很自覺地將其與避險掛了鉤,比特幣成了人們動蕩中的財富依靠,還有挑戰強權中心的標記。
塞浦路斯的經濟總量雖然只占歐元區的 0.2%,但卻如一根小手指,扣動了歐元區的扳機。
歐元區民眾也知道了政府不靠譜時就選比特幣避險,德國率先承認了比特幣的合法地位,認為是一種金融工具,承認了就能制定規則進行監管,同時也能光明正大收稅。
沒過多久,美國也承認了其合法性。
有兩大國加持,比特幣價值一路暴漲,不再只存在于技術宅男的圈子里,開始被投資者們盯上。
此后幾年,比特幣攜帶著 " 避險 " 這個標簽,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里左右逢源,
2013 年美國停擺危機、2015 年希臘債務危機、2016 年 6 月英國脫歐公投、9 月朝鮮第五次核試驗、11 月特朗普當選等時期,都表現強勁。
連續踩中這幾個點后,比特幣的價格在 2017 年迎來大漲,年初時還不到 1000 美元,年末就已沖上 2 萬美元!
這種透著暴富味道的
加密貨幣,引來了投機者、野心家、豪賭者,也讓全球為之瘋狂,這讓有著太多不穩定因素的比特幣經常大漲大跌,一會兒漲 50%,一會兒又跌 50%。
與歷史上很多造神運動一樣,人們始終愿意相信通過比特幣可以暴富的一面。
曾有人在比特幣大漲時拜訪了芒格和巴菲特,給這兩個老頭講了很多通過比特幣輕松成為億萬富翁的故事,但他們聽后,臉上沒有漾起絲毫驚訝,巴菲特淡淡地說:" 不是所有人都能交上這樣的好運。"
芒格也說道:" 這套貨幣體系比我們看到的復雜得多,如果只關注幣值的升降,那么危機也就來臨了。"
一批批來跟他們談論比特幣的拜訪者敗興而歸時紛紛搖頭,他們老了,看不懂新時代的玩法。
事實是,全球近八成的比特幣掌握在 5% 的大炒家手中,造富的背后,是大量被杠桿逼得跳樓自殺的人,割肉慘痛離場的人,和在暴跌中痛痛苦哀嚎的人。
至今,在任何搜索引擎輸入 " 炒幣者自殺 ",都能看到不可勝數的案例。
無論投資者得到還是失去,比特幣都是最大贏家,2017 年年底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上線交易。
這年前后,市場上又冒出來很多 " 貨幣 ",如
以太坊、瑞波幣和
萊特幣,有超過 600 種之多。
馬斯克也是在 2019 年就開始布局狗狗幣,直到今年才正式走到臺前,變身成 " 狗狗幣教父 ",其一言一行都左右著狗狗幣的漲跌。
到這里,在全球攻城略地的都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隱匿在背后的
區塊鏈技術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