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新技術的不確定性可見一斑。
在中國,發展產業
區塊鏈的方向已經非常明晰,企業不能也不敢去觸碰 " 幣 "。
中國龐大的市場,移動互聯網的大范圍普及,都將成為區塊鏈行業取得進步的巨大動能。
2015 年前后,以 BAT、浪潮、華為等為代表的企業,紛紛進入區塊鏈賽道,推出了螞蟻鏈、騰訊區塊鏈等產品。截至 2020 年底,全國區塊鏈相關注冊企業達到 6.4 萬余家。
但在這些企業中,頭部聚集效應比較明顯,擁有區塊鏈相關專利(包括受理、公開、授權)的有 1000 多家,擁有超過 100 項區塊鏈專利的企業就更少了,僅 33 家。其中,螞蟻鏈的區塊鏈專利申請及授權數量是全球第一,超過了 IBM。
無論如何,我們看到,在新賽道上,中國企業正在從底層的研發做起,扎扎實實積累勢能,甚至跑到前面去。
例如,從解決信息的鏈路可信到源頭可信,是區塊鏈必須要跨越的一道鴻溝,因為如果上鏈信息不是真實的,那么在流轉的過程中即便不可篡改,也沒有意義。
因此,像紫光展銳、廣和通聯合螞蟻鏈發布的首批無線通信可信上鏈模組,就可以幫助各類
物聯網設備快速 " 通電即上鏈 ",目前已經應用到了新
能源車的電池上,這也是行車數據的一部分。
再比如,螞蟻鏈修建了區塊鏈世界的高速公路—— BTN,其開發契機是 2018 年在基于區塊鏈的跨境匯款服務中遇到了問題。
簡單來說,由于發展階段還處于早期,區塊鏈目前只有一個個較小的 " 局域網 ",當信息流傳鏈路較長時或者跨區域流轉時,就會遇到傳輸速度的問題,相當于少了一條 " 路 "。而 BTN 可以將區塊鏈網絡的吞吐量提升 186%,帶寬成本降低 80%,時延降低 40%。
可以預見,當未來區塊鏈形成一張大的全局網時,這條高速公路作為區塊鏈網絡的基礎設施,其作用和價值將是決定性的。
像其他的技術一樣,上述技術也是中國的區塊鏈企業在不斷落地實際應用中發現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
我們看到,不過短短兩三年內,區塊鏈在社會治理、文娛、民生、醫療、
農業、工業等領域已經落地了近百個場景應用。
在這些探索中,我最關注的是區塊鏈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因為與 5 億多人直接相關的農業看起來是離科技最遠的。
我國也在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其中很關鍵的就是提高農民收入,現實中農民的各項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最普遍的就是,種出來的農產品要經過非常長的產業鏈才能達到消費者手中:二販子采購、競銷、農貿農批、集采、銷售。
這很不利于保障產品品質,像碭山梨、
煙臺蘋果等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假冒產品,嚴重影響消費者的信任。而且也不能幫農戶建立起品牌,沒有溢價,從這上面賺的錢極其有限。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