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國
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舉辦的“數字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新格局”系列研討會上,通過聚焦
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簡稱DC/EP)和電子人民幣e-CNY兩大問題,深度分享了對數字金融前沿與核心問題的見解。周小川認為,中國的數字貨幣發展可以穩步慢慢向前推進。首先建立堅實的零售支付系統。在此基礎上,先重點解決跨境旅游等經常項目的支付,同時尊重有些國家防止美元化的心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人民幣國際化,一定不要基于強制,不要讓人擔心貨幣人民幣化,央行要把主要精力用于維持跨境支付合作的清算環節。
文/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
2012年之前,第三方支付,特別是利用數字和網絡技術的第三方支付已經有所發展,但是缺少管理和協調主體。討論要求人民銀行將其管理起來,于是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一張牌照發給了支付寶。
2014年,人民銀行開始成立數字貨幣項目組,項目實施方案并沒有明確的方向,既包含
區塊鏈技術,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2016年,人民銀行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借用了紙幣印制研究所的機構編制,這也表明,下一代紙幣的設計研究工作從此以后停止。
2017年人民銀行開始研發數字人民幣。當時已經意識到一定不要把屬于支付體系的數字人民幣DC/EP和數字資產交易混在一起,所以,2017年人民銀行停止了
ico(InitialCoin Offering,仿照IPO命名)和
比特幣的國內交易。
2019年,人民銀行宣布開始試點,并進行封閉測試。
2020年,開始推進
深圳、
蘇州、
雄安、
成都,加上未來冬奧會場景的“四地一場景”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四個試點城市的人口數,深圳1340萬人,蘇州1075萬人,雄安105萬人,成都1650萬人,從尺寸來講,都大于一般歐洲國家。
從概念來講,DC/EP是一個雙層的研發與試點項目計劃,并不是一個支付產品。當然,可能有人會有不同理解,這也沒有關系,因為對科技創新的新事物有不同理解很正常。DC/EP項目計劃里可能包含著若干種可以嘗試并推廣的支付產品,這些產品最后被命名為e-CNY,即數字人民幣。
在DC/EP這個雙層系統里,人民銀行在第一層,第二層有商業銀行、電信營運商,還有互聯網支付平臺,他們之間可以合作或聯合,這取決于他們對支付產品和技術框架的了解。
此外還有很多概念和科研組織內容需要明確,比如研發和試點究竟應該導向哪里?這么多主體參加,怎么分工?特別是進入試點和推廣階段后,主體責任各是什么?如果設計中間有風險,怎么控制風險?這些都是值得認真研討的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