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認為,全球已經有增強央行之間協調合作機制的框架,我認為其實還是沒有的。”周小川表示,在全球多邊主義遭遇挑戰的當下,全球央行之間的協調合作機制還需要有進一步的進展。
周小川表示,過去全球化程度不高,各國金融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沒有那么大,貨幣政策主要是針對本國的價格水平、金融穩定、經濟增長、就業等目標,但情況慢慢正在發生變化,因此需要討論全球范圍內的央行功能應該怎么更好地實現。
周小川表示,加強全球央行之間協調和合作機制原因有三:
一是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由于全球之間聯系的緊密,共同行動是有必然性的。比如,全球較低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物價水平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主要目標也呈現出共同運動的方向。
二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動問題。過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體傾向于不要為資本流動設置過多障礙,要提高全球資源配置的效率;但是這次危機到中期以后,IMF開始發布一些工作論文,提出資本流動的問題尚需探討。這是由于全球化的聯系愈加緊密,跨境貿易和投資水平大大提高,不少新興市場國家出現美元化傾向,導致了資本流動。
三是最近出現的數字貨幣對于全球性金融基礎設施的沖擊。數字貨幣一開始就是試圖解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特別跨境支付方面的短板,希望通過新的科技手段提高效率、減少障礙,但這樣的基礎設施究竟應該怎么管理,全球主要央行應該起到哪些作用,特別是今年6月Libra白皮書發布后,也提出了很多議題。
周小川認為,對于目前的全球協調機制,IMF的主要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80%以上都是財長出席,在金融穩定、處理金融危機、救助等問題上會起很大的作用,但還是缺乏央行的若干協調功能。2008年危機之后,全球金融穩定論壇提升為金融穩定理事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協調央行在金融穩定方面的職能,但在貨幣政策協調和金融基礎設施方面仍舊是很不充分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