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介紹,數字貨幣的初衷是試圖解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問題,特別是跨境支付方面的短板,希望通過新的科技手段提高支付效率,減少障礙。但對于這樣的基礎設施如何管理,全球主要央行應該起到哪些作用,各方產生了爭議。
從理論上講,數字貨幣、電子支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金融基礎設施,不過也分大額、小額,關鍵性支付和平常的零售性支付是不一樣的。零售支付方面,我國第三方支付起了很大作用,發展也很快,但基本是電子支付的發展,不是以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為基礎的數字貨幣。從全球來講,數字貨幣還沒有特大發展,只不過是像Libra發表了白皮書,提出了相關概念,尚未開始使用。
根據白皮書,Libra強調的應用方向是跨境匯款。“我個人覺得這個選擇方向也是有道理的。”周小川說,他認為,由于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等技術,每秒處理的交易筆數相對還沒有那么高,所以如果將數字貨幣應用于零售環節,是暫時做不到的。而跨境匯款筆數相對比較少,所以可以作為一種選擇。另外,跨境匯款的效率確實存在問題,有很多人是不滿意的,所以從跨境匯款起步確實具有吸引力。
不過,周小川表示,對于Libra的協會管理形式,爭議也比較多。Libra既然以穩定幣的形式存在,就必然要對應一籃子貨幣,而若由Libra協會管理一籃子貨幣,就會引起“私人組織能否全心全意做好公共服務”的爭論和質疑。人們必然會懷疑Libra的私人協會是否會有利益動機,對Libra的穩定性也會產生懷疑。
周小川說,自己比較關心Libra托管的準備金數量如何確定、質量如何,“也就是說托管的錢是不是真正在那兒作為備付使用,另外就是有沒有賺取利潤的動機。因為在中國我們發現很多第三方支付機構說是要搞支付,通過科技提供更好的支付,但是有的支付機構實際上眼睛就瞄著預付金來了以后可以有利息收入,也可以做其他的投資從中獲取收益。所以這個看法也都是接近的。”他說。
對于數字貨幣等帶來的監管挑戰,周小川認為,無論是數字貨幣還是電子支付,如果是做跨境匯款、跨境投資、貿易結算業務,就不是哪一家央行可以負責的,而是需要一個聯合機制。不同層次的問題進展不同,未來可能的設想也不一樣,需要的組織協調機制或可能涉及到的監管也是不一樣的。
他指出,總體而言,這實質是全球央行特別是涉及到主要貨幣發行的央行應當如何建立協作機制的問題,也是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如何建設的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