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最高層的前瞻判斷,讓“
區塊鏈”走進大眾視野,成為輿論焦點。其中有冷靜的思考,也有噪音,甚至是別有用心的誤導。為此,我們匯集了一系列關于
數字貨幣與區塊鏈的深度解析文章,幫助讀者認清其中存在的機遇與風險,更重要的是探索善用技術的基本原則,因為新技術展現的是改變世界的能力,而我們的選擇決定了這種能力將引領我們走向何方。
2017年11月,中國銀監會特邀顧問、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曾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暢談對于數字貨幣的看法。楊凱生并不認同中國強化監管“會拱手將全球數字貨幣的中心地位讓于他人”的觀點,他認為放任不管往往只能以最后的矯枉過正為代價,到頭來必然是延滯創新的步伐,遏制數字貨幣技術的進步。放眼未來,楊凱生對中國率先發行數字法幣態度還是樂觀的。當被問及中國數字法幣的發行形態,楊凱生看好批發模式,即中央銀行通過商業銀行將數字貨幣發行至公眾。
2017年9月,中國叫停
ico(首次代幣發行)和關閉
比特幣交易平臺的政策接連落地,引發全球數字貨幣交易市場的結構劇變。此后,比特幣在短暫跌破3200美元后迅速反彈,本周一度突破了10000美元大關。
不容否認,比特幣的暴漲與其通縮屬性、危機后全球流動性泛濫、國際炒家的狂熱,甚至與其作為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工具等等均有關聯。如何解讀比特幣的價格暴漲和巨幅波動?如何理解比特幣等私人數字貨幣對全球貨幣
金融體系的潛在影響?
同時,數字貨幣領域最新和最重要的探討開始轉向所謂數字法幣(DFC或CBDC),也就是數字化的法定貨幣。面對私人數字貨幣的崛起,背后是主權國家的央行發行“數字法幣”時機是否已經成熟?“數字法幣”發行應當遵循哪些要點?中國是否可能在此領域引領全球?如若中國率先發行數字法幣,應堅持怎樣的原則和考量?這又會給金融生態帶來怎樣的影響?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第一財經于2017年11月獨家專訪了中國銀監會特邀顧問、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楊凱生并不認同中國強化監管“會拱手將全球數字貨幣的中心地位讓于他人”的看法,他認為放任不管往往只能以最后的矯枉過正為代價,到頭來必然是延滯創新的步伐,遏制數字貨幣技術的進步。
中國銀監會特邀顧問、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
對于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楊凱生表示,價格上漲并不代表其市場已走向成熟,更不能將此作為認定某種數字貨幣已經取得成功的標志。貨幣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讓商品、勞務等各類交易更為便捷,使整個經濟活動獲益。從這點來看,目前數字貨幣價格大幅上漲可能正是其問題所在。
放眼未來,楊凱生對中國率先發行數字法幣態度還是樂觀的,在他看來,中國的數字法幣應當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采用特定的數字技術實現的貨幣形態,是紙幣的替代品,或曰是一種新的電子支付工具。他特別強調,數字法幣在安全性上必然要有最高的要求;此外,數字法幣應在安全性和保護隱私之間實現更好的平衡。
當被問及中國數字法幣的發行形態,楊凱生看好批發模式,即中央銀行通過商業銀行將數字貨幣發行至公眾。他也坦言數字法幣的發行可能會加劇商業銀行體系內部的競爭,導致商業銀行與客戶關系的深度變化,而更加個性化的基于場景的服務會進一步成為商業銀行之間競爭的關鍵。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