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能夠帶給投資者豐厚的回報,但是金融市場極易受到外在因素的沖擊,比如:自然災害、戰亂、恐襲,這些天災人禍都會對金融市場產生很大的沖擊,這就使得金融市場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金融投資中,投資者都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價值穩定、共識度高的“避險工具”保證自己的資產不會因為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而貶值縮水,最大程度上降低資產損失。千百年來,黃金一直充當著這樣一種”避險工具“,當紙幣出現危機的時候,黃金就會表現出強大的避險保值功能。
繼實物黃金之后,
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2009年,一個叫中本聰的人,建立了一套
數字貨幣體系——比特幣,這套數字貨幣不依賴于中央銀行,不依賴于中心化金融機構,而是依賴于代碼、密碼等技術手段來實現產生和流通。經過了10年的發展,比特幣的市場接受度逐漸提高,甚至演變為一種用于避險、獲利的新型投資方式受到追捧。
但其實,比特幣本質上它只是一種技術上的創新,屬于技術上的進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貨幣領域的“民主實驗”,剛開始沒有什么價值,也不具備投資屬性,更別提成為“避險工具”了,這在一開始1萬比特幣只能兌換兩個披薩的時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么,比特幣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極客游戲”,在短短10年間就演變成一種新型避險投資工具呢?事情還要追溯到2013年的“塞浦路斯”事件:
2013年4月,塞浦路斯政府為了獲得歐盟100億歐元的緊急援助貸款,宣布向塞浦路斯本國銀行有存款的民眾征收存款稅,存款10萬歐元的存款稅率高達9.9%,低于10萬歐元存款的稅率也達到6.75%。一時間,塞浦路斯民眾對于政府的信任度大大降低,還引發了連鎖反應,各國民眾人人自危,因為擔心資產被出其不意的政策“吞噬”,而紛紛選擇將銀行存款兌現,轉向投資“無政府主義”的比特幣。“塞浦路斯事件”由此成為比特幣第一輪牛市的導火索,比特幣不僅迎來了更大的投資體量,還贏得了更大范圍的價值認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