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后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終端和消費習慣;2019年互聯網轉型元年,年底的疫情延伸到2020年,國家提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創新!互聯網發展的拐點就是區塊鏈崛起的拐點。
3月15日,中國銀行前副行長王永利在新浪專欄刊文稱,比特幣盡管高度模仿黃金的機理,但它卻根本不是真正的黃金,只能是數字化的“虛擬黃金”或“虛擬資產”。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沖擊,比特幣等“數字幣”價格大跌,一周之內價格大跌三分之二。人們應充分認識到,它們不
什么是「避險資產」?就是隨著市場變化,價格不會波動太大的一類較為穩定的資產,譬如黃金、美元等等。當像股票、債券這樣的風險資產暴跌時,避險資產可以起到「資產避風港」的作用。
比特幣本質上它只是一種技術上的創新,屬于技術上的進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貨幣領域的“民主實驗”,剛開始沒有什么價值,也不具備投資屬性,更別提成為“避險工具”了,這在一開始1萬比特幣只能兌換兩個披薩的時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有關于區塊鏈應用有兩個路徑大家在爭論,有人只是把區塊鏈看成是一個工具,就是一個分布式數據庫或者是一個鏈式結構的分布式數據庫這當然也沒多,但是區塊鏈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具
當越來越多的人嘗試在區塊鏈上傳播或者闡述自己的觀點,臺下的人們則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利益,對這些觀點進行投票。這場社會實驗,既是密碼朋克和黑客精神的一次復蘇
在目前的加密世界,最流行的估值模型是MV=PQ,它源于傳統的貨幣理論。不過作者認為直接套用MV=PQ會有問題。因為在加密網絡中用法幣計價有天然缺陷。
比特幣到底會不會成為一種支付方式?還是說,比特幣永遠只能作為一種“數字黃金”存在?這個問題其實挺諷刺的。因為人們通常會以此來詆毀比特幣,但卻忽略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