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擁有自己的貨幣,最著名的就是以太幣,但這個平臺不僅擁有錢,它的范圍更加廣泛。你可以把以太坊的地址看成類似銀行賬戶、郵箱地址或者一個社保號。
目前,它在的電腦上就是一串毫無意義的字符,但只要我想進行任何的交易,比如參與一個眾籌活動或者進行一個在線的公投,這個地址就會傳給出一個臨時的計算機網絡,對交易進行驗證。
驗證的結果會再一次傳到更大范圍的網絡,會有更多的機器進入一種競爭的狀態,進行復雜的數學運算,勝出者會單獨對這筆交易進行記錄,在以太坊的歷史上,每筆交易都進行了規范的記錄。
因為這些交易都是通過一種有序的數據「塊」進行登記,所以這個記錄就被稱為
區塊鏈。
完成整個交易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從我的角度來看,這種體驗與平常的網絡生活并沒有多大的差別。
但從技術層面來看,確實相當的神奇,有一些東西在 10 年前幾乎是難以想象的。在不依賴傳統機構建立信任的情況下,我成功的完成了一筆安全交易。
沒有中間商;
沒有社交網絡媒體收集我本次交易的數據以便更好的進行廣告的精準推送;
沒有信用機構跟蹤這次活動以便進行經濟可信狀況的建構。
是這個平臺讓所有的這一切成為了可能嗎?
不過,沒有人擁有這個平臺。沒有風投資本家投資以太坊,因為根本沒有這個公司。
作為一種組織形式,以太坊比任何一家私營公司都更加的民主。沒有專制領導的咆哮。只要加入這個社區,做一些工作,你就是在幫助駕駛以太坊這艘航船。
同比特幣以及其他大多區塊鏈平臺一樣,以太坊更像是一個蜂巢,而非一個正式的實體。它的界線很模糊,是一種扁平化的等級制度。
還有另外一面:在這個蜂巢中,有一些人通過他們的勞動,所積累的賬面凈值已達到數十億美元,2017 年1月1日,以太幣的價值只有 8 美元,而一年以后,這個價值就達到了 843 美元。
對于這種轉變,你可能會是一種蔑視的態度,覺得不值一提。畢竟,比特幣和以太幣價值失控性的增長絕對是非理性蔓延的典型案例。
這種神秘的技術突破目前看起來與登錄網站進行信用卡還款并沒有什么不同之處,我們為什么要關心這樣一種技術呢?
但這種蔑視是一種目光短淺的做法。
從互聯網發展的歷史中,我們學習到了一件事情,這種軟件架構看似神秘,可這種技術一旦發展成更加寬泛的計算,則會釋放出深遠的力量,影響全球。
如果郵件標準在 20 世紀 70 年代予以采用,將公匙和密匙作為一種默認設置,從索尼到 John Podesta(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競選總干事)的每個人都將不會再受到大規模郵件被黑的困擾,數百萬的普通用戶也不用再擔心身份盜用的問題。
如果,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伯納斯·李在最初的標準中采納定位社交身份協議,今天我們可能就沒有 Facebook 了。
以太坊這類區塊鏈背后堅定的信仰者認為,分布式的信任網絡是軟件架構的一個進步,歷史一定會證明它的偉大意義。這種期望進一步推漲了加密貨幣的價值。
但是,比特幣泡沫很可能最終會成為區塊鏈真正意義上的一個狂歡。
很多追捧者認為,對這種新技術的期許并不在于到取代我們現有的貨幣,而是取代我們當前對互聯網的觀念,同時將網絡世界拉回到一個去中心化的平等體制。
如果你相信這些追捧者的言論,區塊鏈就是未來。但這也是一種回到互聯網本來意義的方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