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市場:由相關國家主管部門和委托機構管理,創造和分配碳排放權配額和已審定備案項目的減排量兩類基礎性碳資產,也可以稱之為碳信用,企業狹義的碳資產也主要指的就是這兩種碳信用。其中碳配額的產生主要通過免費分配和拍賣兩種途徑
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國際二氧化碳減排行動的進程,國際社會也推出了很多約束性文件,例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議》、《巴黎協定》等。其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全球第一份提議控
自 2021 年開始到 2030 年,是歐盟碳交易市場的第四階段。第四階段的目標是在 2021 年實現歐盟范圍內 15.72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限額,且每年減少 2.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線,這也意味著每年上線減少 4300 萬個配額,且上線會在 2030 年繼續下降
下一步,隨著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制度不斷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數據獲取時效性和準確度提高,我們將積極研究如何由“事后分配”逐步調整為“事中分配”或“事前分配”的具體方案,盡可能提早向市場主體明確預期...
當地時間5月2日至3日,來自數十個國家的官員代表齊聚德國首都柏林,召開“彼得斯堡氣候對話”非正式部長級會議,為今年11月在阿聯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設定議程。
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 2021年重點任務以來,碳達峰、碳中和即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那么,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做好此項工作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ICAP 發布的《2022 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進度報告》中分別顯示了 2021 年全年主要碳交易系統的碳價變化,和自 2008 開始全球主要碳交易系統的碳價格變化。根據報告顯示,經濟狀況變化和政府規章制度的調整(包括市場穩定機制的津貼等)導致的碳限額稀缺性變化會帶來
電力與熱力生產、工業和交通行業的綠色轉型也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碳市場發展的關鍵領域。電力和熱力生產部門可以通過發展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代替傳統能源。工業可以通過能源替代、電氣化和工藝提升的方式減少碳排放量
雙碳是中國提出的兩個階段碳減排奮斗目標(簡稱“雙碳”戰略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先導。碳達峰,就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味著需要我國努力以更為高效的資源能源管理,來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控制全球氣候風險作出積極貢獻,這與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一致、政策相通,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需求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要部署,便于社會各界深入理解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準確把握推進“雙碳”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各領域各地區重點任務、實施路徑、工作要求,編制了《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匯編》一書
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報告各領域碳中和提出六大政策機制指:大力推動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升級。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調整。大力促進重點行業和企業節能減碳,積極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消費方式。著力加大植樹造林種草治沙力度。積極推進綠色低碳領域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