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企業碳中和表現榜發起于2022年8月舉行的第一財經零碳峰會,眾多專家學者當時就如何做好能源結構的轉型,以及碳中和浪潮下,未來數十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遇見的變化展開討論,依托中國深具影響力的財經全媒體集團第一財經與擁有豐富可持續發展學
賴曉明:通過政策因素、投資行為轉變、技術發展等多個維度分析了企業自主減排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碳盤查、使用低碳技術、投資減排項目、參與碳市場、建設碳管理體系等多個有建設性的落實手段。
能源基金會工業項目高級項目主任何平進行了“雙碳”目標下中國工業深度低碳化發展道路的展望。他認為,優化和協同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可以通過結構優化、需求減量、能效提升、低碳能源四條路徑,覆蓋政策賦能、行業行動、市場加速、協同融合四大領域,通過互相交錯的方式,幫助“雙碳”目標早日實現。
從2013年起,八省份碳領域試驗區域開始上線操作,涵蓋中國傳統產業,包括發電、鋼材、混凝土、石化等,關鍵污染企業達到3000戶。截至2021年6月,試驗企業配額完成量達到4.8億噸,貿易額度達到114億元,日均轉手率達到5%
全球碳價格仍處于低位。環顧全球,大多數市場的碳價格仍然遠低于達到《巴黎協定》目標所建議的范圍(40-80美元/噸)。2020年,全球只有3.7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碳定價等于或者高于上述價格區間。未來10年,要實現《巴黎協定》承諾的1.5-2攝氏度的目標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制定了到2050年前后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要做到這一點,各國需要找到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方法。一個解決方案是實施碳市場,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一個買賣碳信用的地方。碳信用是一種可交易的許可證
嚴格按照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產業政策要求,嚴格控制焦炭、尿素、燒堿、電石等化工行業新增產能,按照國家規劃布局方案有關要求,重點推進鄂爾多斯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建設,適度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等現代煤化工項目,新建現代煤化工項目能效、水耗、工藝技術水平等必須達到國家行業先進水平,加大煤化工產業鏈延伸。積極發展新材料、精細化工等下游延伸產業,根據區內情況合理發展生物化工產業。發展高性能樹脂、高端功能性膜等化工新材料,推進化工行業延鏈補鏈,建設煤—電—電石—PVC樹脂—電石渣制水泥等特色產業鏈。加大綠色能源在化工產業中的替代,提高綠電、綠氫替代比例,鼓勵用風電、光電替代化工生產用電,在有條件的地區引入地熱、光熱等清潔熱源;鼓勵蒸汽消耗大戶實施電氣化改造;鼓勵氫氣消耗大戶逐步用綠氫替代現有的煤制氫。加快重點企業、重點耗能設備、生產流程的節能改造,加快部署大規模碳捕集利用封存產業化示范項
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燃煤煤樣的采樣、制樣、化驗、基準換算,應按照《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2022年修訂版)》規定的相關標準實施。自2022年4月起,在每月結束后的40日內,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應通過具有中國計量認證
重點企業依法開展信息公開,按照《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2022年修訂版)》的信息公開格式要求,在2022年3月31日前通過環境信息平臺公布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2019-2020年度)經核查的溫室氣體排放相關信息
根據《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試行)》,核查技術服務機構不應開展以下活動:1.向重點排放單位提供碳排放配額計算、咨詢或管理服務;2.接受任何對核查活動的客觀公正性產生影響的資助、合同或其他形式的服務或產品;
芬蘭、挪威、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征收碳稅,是世界上最早征收碳稅的國家。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了征收碳稅的行列,并采取周期性提高碳稅的舉措。截至2021年4月1日,冰島碳稅稅率在2020年上漲10%的基礎上繼續上漲
與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及隨后低迷的碳交易價格走勢形成了鮮明對比。新冠疫情后碳交易價格的強勁走勢受到各國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的陸續發布與調整以及碳交易價格或供需調節機制的支撐。2020年,韓國的碳交易價格在5月下跌后于夏末開始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