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邊境調節機制,是從英文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以下簡稱CBAM)直譯而來的,也有譯為碳關稅或邊境調節稅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最早由法國于2006年提出Carbon Border Inclusion Mechanism(碳邊境包容機制),對可能面臨碳泄漏或不公平國際競爭
促進用能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電力市場協調發展,探索三個市場間的協同運行機制,在引導企業節能減排的同時,保障企業生產經營合理收益,支撐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經濟發展。打造新能源、新型儲能、氫能、智能配電網等多個萬億級市場。
對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研究以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為主線的合理需求和總量控制,提出全局性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完善排放許可制度;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與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制定碳排放總量配額,有序擴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面
就在碳市場開放交易同期,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工商注冊成立的企業中有282家名稱中帶有“碳資產”,其中2021年新增注冊企業57家,創下歷年來碳資產企業注冊數量增長的高峰。“雙碳”之風越吹越盛,“碳”這一要素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凸顯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研究發展基于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建立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擴大綠色金融改革創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啟最大的益處是什么?海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參與研究和組建上海碳交易市場架構的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表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啟,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助力于我國碳排放達峰
眼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剛剛結束八年試點,即將投入正式運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加速了各地政策的出臺和落地,但借鑒國際發展經驗,中國剛剛走上加速轉型的道路,市場機制的運作、配套政策的落地都仍在摸索之中。雖然第一波浪頭還在來的路上,但轉型之決心已堅,新一代
生態環境部官網5日消息,《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已于2020年12月25日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公布,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生態環境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建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以高水平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要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
近年來,中國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19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別下降約18.2%和48.1%, 2018年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509萬公頃和51.04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