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世界規模最大的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鳴鑼開市,共2225家發電企業參與其中。
上海環境
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22日,運行350個交易日之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大關,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3億噸。
而按計劃,其他行業后續也會陸續納入交易范疇。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未來碳成本將逐漸計入企業的生產成本,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需面對即將帶來的
碳交易。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掌握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情況,不但有助于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戰略,也有助于樹立品牌形象,并規模可能存在的經營風險。
《關于做好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建材、
鋼鐵、有色、石化、化工、造紙、民航等行業企業或其他符合條件的企業也將繼續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這將為下一步全國
碳市場的建設做好準備。
就在碳市場開放交易同期,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工商注冊成立的企業中有282家名稱中帶有“碳資產”,其中2021年新增注冊企業57家,創下歷年來碳資產企業注冊數量增長的高峰。
“雙碳”之風越吹越盛,“碳”這一要素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凸顯,作為企業而言,越早布局就意味著越有經驗及優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