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化分工的不斷成熟,現今
供應鏈金融強調的是上、下游成員企業相互競爭與相互協作的特殊關系,換言之,誰有競爭優勢誰有話語權,誰來制定交易條件與習慣。
其中的特殊關系則是,從最初級的原物料,經過加工、制造、運送到最終消費者整個鏈條,形成了該行業特性。在此種情形下,金融機構了解上、下游議價能力與行業交易特性,經過風險評量,提供綜合化、多樣化和客制化的金融產品或服務,滿足鏈條上成員企業金融需求的解決方案。
一、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歷程
1、供應鏈金融1.0:以人工授信審批為主
供應鏈金融的模式被籠統稱為“1+N”,銀行根據核心企業“1”的信用支撐,以完成對一眾中小微型企業“N”的融資授信支持。供應鏈金融1.0銀行授信依托核心廠的信用,來緩解銀行對其上游的供應商或下游經銷商授信風險,采取人工授信,一事一議,所以無法借助科技手段達到批量獲客。
2、供應鏈金融2.0:以銀企直聯為核心
供應鏈金融2.0以銀企直聯為核心。核心企業采取自動化的ERP來管理供應鏈,以降低庫存成本和及時響應客戶需求,此時銀行為了提高服務競爭力,遂與核心企業達成“銀企直聯”的協議,由于得到核心企業的配合,銀行除了可以依托了核心企業的信用對上游供應商與下游經銷商授信外,還可以達到批量獲客目的。
3、供應鏈金融3.0:以三流合一平臺為核心
供應鏈金融3.0以三流合一平臺為核心。供應鏈金融3.0是以平臺為核心,整合商流、物流、資金流成為三流合一的信息平臺,銀行握有供應鏈條上所有成員企業的交易信息,以“互聯網+”的思維模式,鼓舞了銀行不斷的創新或改革商業模式,打破了二八定律,讓銀行瞄準著80%的中小客層。由于有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支持,可以大幅的降低銀行操作成本與風險管控成本。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