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廣面臨的瓶頸
國內從供應鏈金融1.0的“1+N”商業模式發展至今的供應鏈金融3.0 "N+N",約有十幾個年頭,經IBM公司研究調查結果,供應鏈金融產品約75%在存貨融資與預付款融資,銀行仍局限于傳統的抵押貸款思維;然而保理業務僅占25%,銀行仍無法回歸依托貿易融資具有自償性的特性授信。
2、授信對象的局限性
由于全國征信系統尚不完備,供應鏈上的中小或小微企業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無法直接對其授信,因此銀行授信是依托著核心企業的信用,不論是核心企業對上游供應商的最終付款責任,或是對其下游經銷商的擔保責任或調節銷售,皆以核心企業的信用為杠桿衍生出來的授信。
銀行除了需要核心企業配合外,銀行也只能局限于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或一級經銷商(即與核心企業直接簽約的供應商與經銷商),至于二級以上的供應商與經銷商,則因為與核心企業無直接采購或銷售合約,所以銀行無法提供融資需求。
3、科技整合的局限性
核心企業雖能滿足銀行單獨授信的標準,但其自身的科技系統,是否能將供應鏈條上的上、下游成員企業交易訊息整合一起,使得鏈上的采購信息與銷售信息透明且可信賴,這決定了銀行是否獲得對稱的信息而支持對上下游成員企業的授信。另外,交易信息的真偽如何驗證?交易信息是否被篡改等等問題也制約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推廣。
4、交易全流程的可視性
供應鏈金融是整合了商流、物流與資金流,如果線上的商流與線下的物流無法達到信息透明且全程可視,銀行對押品的控貨權可能產生風險疑慮,也會制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