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航:2014年開始關注
比特幣,2015年,點融網就有了獨立的區塊鏈團隊,當時我們是第一批加盟IBM Fabric的機構之一。
聯盟鏈方面,我們也推出了自己的BaaS系統,已經獲得了一些行業的訂單。這都是我們2016年、2017年在做的事情,跟發幣完全沒關系。
馮軍:我梳理了一下星合資本過去一年,發現您還是在區塊鏈領域傾注的精力比較多。2017年“94”,是不是對您也有一定的影響?
郭宇航:是,有一定影響。不可否認,我們之前做,還沒有想到區塊鏈可以這么玩。也適度參與了交易型的機會,但是,最終還是回歸本源。所以,每次看到泡沫來臨的時候,實際上是一個市場教育的加速過程,回歸平淡之后就回來做實事。
我們自己總結還是,順勢而為,有交易性機會的時候,適度參與,保持一個對市場的接觸,也不會絕對說我到底是
幣圈還是鏈圈。
這一個過程中,從機構角度來說,獲得回報是不變的王道,在市場由弱趨冷,這種180度轉彎后,也要保持一個獨立判斷,到底是從投機型的機會變成投資型的機會,或者說從短期機會變成長期布局。我們還是比較堅定的相信區塊鏈的未來,并不執著于說,交易型機會放棄了,我就要放棄這個行業,我們也不是這樣一種短視的機構。
馮軍:方便說一下在交易機會方面你們獲得的回報嗎?
郭宇航:我最早投資與
token相關的項目,是在2017年8月份左右,還是在“94之前”,第一個項目有差不多80倍的回報,后續參與的項目,基本都是這個項目變現eth后進行的投入。到現在,有一些項目沒有退出來,市值也跌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拿的項目收益在玩。我也沒有動用我管理的
金融科技基金去做,都是我個人的錢,因為當時在合規性和回報上面,是沒有辦法判斷。
馮軍:那您是怎么判斷這種交易性機會的時間節點呢?
郭宇航:其實還比較滯后的,我們17年8月份參與,過完年之后,市場趨冷,到6月份,我們基本上就開始收縮了。2018年8月份以后就不投項目了,跟整個行業的節奏基本同步。
馮軍:您從哪些因素或者看到哪些市場變化,從而進行判斷呢?
郭宇航:一是投資過程中有一些違反投資邏輯的事情越來越多的發生。比如說不提供協議。當時有家交易所,談得不錯,然后我們要求按照股權投資的邏輯提交材料和協議,它直接就拒絕。非常不可思議。從投資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基本的,需要提供的一些東西。它說沒有,你要么接受,要么就不用投了。
第二就是發現,我們曾經認為不錯的團隊開始有一些異常表現。再加上交易所生態,我覺得不健康,比如上幣費、頻繁改變規則等。
在這幾個前提下,我們就非常謹慎。尤其是交易所生態問題,導致你的退出,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們就覺得這個事,不能這么玩了。
馮軍:這一年多跌宕起伏,經歷從混亂到沉寂、寒冬,您有過什么反思嗎?
郭宇航:反思之一就是,我們的系統預見性在下一波新機會出現時還是要加強,在整個行業瘋狂的時候,如何更早的預警。相對來說,我們現在跟行業節奏是同步,沒有太慢,也沒有太快。但是我們希望對新的事物的理解深度,要加強,尤其是團隊的獨立思考能力。投資過程中,不可否認,投資機構的創始人,或者主導人,他的判斷和傾向,會成為整個投資機構靈魂。
同時,我們知道投資邏輯是重要的,但是在喧囂的過程中并沒有特別堅持,還是有些項目是違背投資邏輯的。這樣的機會未來還會有,我們相信這次的經歷對于團隊總結,和未來的把握判斷會有很大的幫助。
馮軍:區塊鏈行業發生的一些事情,出乎過您的預料嗎?
郭宇航:整個行業的野蠻程度是出乎我預料的。這個行業所謂的大佬、知名人士,細究他的整個歷程,我們認為還是攫取過快。可以說行業很多人的底線,是超乎我們想象的低。這個是我們原來做投資,很難去想象的。在古典投資圈,有名有姓的投資人,即使他會有道德上的一些瑕疵、經歷,但是基本底線還是有的,大家都還是在一個規則圈里面玩。
但是在去年的區塊鏈投資里面,所謂頭部的機構也好,個人也好,他們最終呈現出來的群體素質是遠低于股權投資行業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有點出乎我預料。后來深究,和行業老人們去聊的時候,原來這個行業曾經也是一個很苦逼的行業,或者說曾經也是一個很low的行業,但是暴富效應,掩蓋了他們很多的問題。我們自己還是要去做更全面的審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