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發行CBDCs提議背后的思考
最近,CDBCs及其相關議題由于以下因素和利益,被多個國際
論壇所關注。
2.1 通過應用新的數字技術提高效率和降低支付成本
在多個國家,數字技術的最新發展以及無現金支付的擴張激起人們對CDBC的興趣。鑒于這些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實踐者開始討論,中央銀行是否能和是否應該利用新的數字技術來提升其支付和結算基礎設施的效率和效用。
自2007年iPhone誕生以來,全球范圍內智能手機的數量在僅十年之內快速增長。因此,移動支付在許多國家迅速發展。此外,還有傳統的無現金支付,諸如信用卡、借記卡和電子貨幣之類的工具,也具有廣泛應用。另外,像
區塊鏈這樣的DLT(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分布式賬本技術)也已誕生十年。
盡管如此,紙質貨幣仍然是基于紙質的技術。因此,如果一般公眾想用中央銀行貨幣進行交易,以避免信用風險,他們的唯一選項是使用紙質鈔票。為此,他們必須承擔儲存和運輸等諸如此類的成本,以保證紙質鈔票的安全。鑒于這些成本,一些人,特別是學術界,認為中央銀行也應該利用數字技術增強中央銀行貨幣的效用。他們認為CBDCs的發行將使一般公眾能夠使用無風險且數字化的支付工具,以進行日常交易,他們相信更廣泛地使用無風險的且數字化的CBDC進行廣泛交易,將提高支付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經濟交易的總成本[7]。
在瑞典等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現金使用量最近出現明顯下降,部分原因是私人手機支付工具的發展。瑞典央行行長Ingves在講話中解釋到,瑞典接受現金的商店數量正在減少,而且會在不久的將來繼續下降。
支付工具通常具有強大的“網絡外部性”,其中用戶關系網絡的擴展增加了支付工具對每個用戶的效用。(例如,如果一些支付工具被更多商店接受,那么這些工具對于用戶的效用將會增加)。Ingves在講話中提到,現金可能正在失去網絡外部性,并指出一些人在不久的將來會面臨難以獲得現金的風險。Ingves還解釋說,瑞典央行正在對是否應該發行基于數字的貨幣( e-krona )的問題進行綜合研究,以實現其作為國家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無風險支付工具的責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Lagarde指出,促進普惠金融是發行CBDCs的潛在好處之一,因為CBDCs將為許多人提供使用無風險支付工具的機會[8]。此外,當局的一些決策者,包括Ingves行長和Lagarde總裁也提到了這種風險,即隨著現金使用量的減少以及私人公司提供的支付工具使用量的增加,支付市場可能會被有限數量的大型私人公司控制。他們普遍支持從私人實體對支付市場的壟斷或寡頭壟斷造成的風險和問題,對CBDCs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此外,一些學者認為,中央銀行將能夠通過發行CBDCs繼續提高鑄幣稅,即使紙質鈔票被數字支付工具取代。
2.3 區塊鏈、DLT和加密資產
十多年前,區塊鏈和DLT在中本聰的論文中被提出。基于這些技術,
比特幣——第一個加密資產,在2009年發行。這些去中心化的技術和加密資產的出現同樣激起更多的實體去關注CBDCs的概念。
自從比特幣的發行起,各類的加密資產相繼發行。雖然這些加密資產一般是作為數字支付工具而誕生,但是他們中的許多實際上是被用做投機工具。因此,加密資產的反對觀點是從消費者保護的角度出發。在這些關于數字資產發展的觀點中,一部分同樣支持發行CBDCs的想法,認為CBDC將會減少對加密資產的投機行為。他們認為如果消費者可以經常使用CBDCs,將減少其對作為數字化支付工具的加密資產的興趣。
“匿名性”也是在這方面的重要議題。紙質鈔票僅帶有“價值”的信息,甚至作為紙質鈔票的發行方——中央銀行,也無法知道誰持有他們。在這一點上,紙質鈔票作為支付工具具有匿名性。另一方面,私人發行的數字支付工具通常能夠獲得關于支付和交易的多種信息和數據。因此,私人發行的數字支付工具加大了使用支付相關的信息和數據的可能性,這同樣引起隱私問題。在這一點上,一部分人期待通過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和密碼學技術的應用,CBDC可以在數字化基礎上實現與紙質鈔票一樣的匿名性,以保護使用者的隱私。
2.4 防止犯罪和反洗錢
同樣的,有很多觀點從不同的角度來支持發行CBDCs。上一個小節的觀點支持“匿名的”CBDCs。另一方面,一部分人支持CBDCs,因為CBDC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匿名性。他們認為,由于紙質鈔票的匿名屬性,趨向被使用在犯罪行為、逃稅和洗錢上。他們認為應該鼓勵一般公眾使用CBDCs替代紙質貨幣,特別是大額交易,以此避免犯罪行為、逃稅和洗錢,在這種情況下,CBDCs的匿名性是小于紙質鈔票的。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在2016年1月20日宣布計劃在未來發行CBDCs,并指出防止逃稅是發行CBDCs的潛在優勢之一。
上一部分的觀點旨在通過在CBDCs上使用去中心化技術,創建類似于紙質鈔票具有的匿名性的數字化支付工具。與之相反,本章旨在創建不完全匿名性的數字支付工具。
2.5 提升貨幣政策的效果
主要來自學術界的觀點認為,如果央行可以通過CBDCs實現正利率和負利率機制,CBDCs的發行將會提升貨幣政策的效果。因此,CBDCs在貨幣政策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CBDCs是否應當產生利息。
CBDCs產生利息概念的支持者認為,基于CBDCs的利率可以作為廣泛利率的有效下限而發揮作用,以便于中央銀行控制市場利率。例如,如果一央行通過CBDCs提升利率,商業銀行將被迫提高他們的存款利率,以防他們的存款外流到CBDCs。
另外,同樣一些學界的觀點認為CBDC的發行將會使央行通過減少CBDCs的名義價值,實現負利率的機制。根據這些觀點,如果央行可以通過使CBDC的利率為負,以克服名義利率的“零利率陷阱”,那么在設定通脹目標的時候,將不再需要去考慮有效“邊緣”。因此,中央銀行將會在理論最優層面上有能力固定其通脹目標,即很可能在一個理想的價格指數中實現零通貨膨脹,因此能夠在更長的時間窗口內提高整體的經濟福利。
2.6 通過準狹義銀行(安全銀行)增強金融穩定
同樣有觀點認為,發行CBDCs有助于金融穩定。在現代銀行系統內,商業銀行是通過“到期日轉換”發行活期存款,發放貸款和投資。在該系統里,如果銀行“破產”發生,許多存款人將會沖向該銀行前臺去取出他們的存款,銀行由于缺少流動性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傳導機制,就是為什么中央銀行要作為“最終借款人”角色和要求儲備金保險以維持金融穩定的原因。為了減少這些源于銀行到期日轉換的風險,一些學者提議引入“狹義銀行”,僅發行由安全資產完全支持的活期存款,而不通過到期日轉換機制發放貸款和投資。
如果中央銀行發行CBDCs并取代商業銀行儲備金,銀行將不會有發揮到期日轉換機制的任何空間。學界的觀點表示發行CBDC將會通過這種機制減少銀行到期日轉換機制的不穩定因素。這些觀點與“狹義銀行”的觀點非常類似。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