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去中心化協議都存在這樣的假設,即至少有51%的參與者是誠實的。
比特幣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協議設計者意識到這種假設不適用于現實世界的去中心化協議。
在匿名且不受監管的互聯網中,參與者作為經濟主體是自由的,就算做了不當行為也通常不會受到什么影響。與其假設有超過51%的參與者會誠實參與,比特幣提出的假設是,超過51%的參與者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行事。
這種威脅模型(即假設至少有51%的參與者是誠實的)要更不具安全保障得多。與其假設大多數參與者會依照協議誠實行事,比特幣開發者的假設是,如果有利可圖,參與者會自發尋找路徑來不按照比特幣協議行事。雖然這種假設會極大地限制協議設計的靈活性,但事實證明,這種假設是在開放式互聯網中取得成功的關鍵要求。
比特幣開發者在努力實現激勵相容性(incentive compatibility)。如果某個協議具有激勵相容性,則意味著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做出的最佳決策,對整個群體來說也是最佳決策。當協議具有激勵相容性時,人們可以是完全自私的,因為這些自私行為也會使整個群體受益。
維持比特
幣安全運行的博弈論很復雜,且相當微妙。許多試圖復制比特幣協議設計的
加密貨幣,都對協議進行了一些修改,這些修改破壞了維持比特幣安全性的激勵相容性。結果,這些加密貨幣并不安全,頻繁出現的雙花攻擊就是問題出現的明確指示。
雖然山寨幣的設計師們破壞激勵相容性的招數五花八門,但從近期的雙花攻擊事件來說,最具安全威脅的方式就是使用共享硬件(shared hardware)作為保障
區塊鏈安全的手段。當同一臺挖礦硬件可以在多種加密貨幣上進行挖礦作業,性命攸關的激勵兼容性就蕩然無存了。
使用共享硬件的加密貨幣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也是最突出的一類):抗ASIC挖礦的加密貨幣。抗ASIC挖礦的加密貨幣的目標實際就是使用共享硬件;他們相信這樣做會增加安全性,因為他們認為可選的挖礦硬件的范圍越廣泛,則越可能帶來更大的算力集中化的可能性(算力過于集中便可能帶來51%攻擊)。
第二類使用共享硬件挖礦的加密貨幣使用的是ASIC設備來挖礦,但與其它加密貨幣使用相同的挖礦算法。當多種加密貨幣使用相同的PoW算法時,同款挖礦硬件(即便是專用挖礦硬件)就能夠對這些加密貨幣中的任何一種發起攻擊,如此一來,和第一種抗ASIC加密貨幣一樣,這種加密貨幣也破壞了激勵相容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