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淞亞:我認為中國一定會開放 STO 市場的,海外一旦火起來,中國是沒有理由不去模仿的,中國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
孫茳濤:暫時被央行定性的 STO,在中國進入了冷卻期,但在
金融監管許可的國家卻在蓬勃發展。所以不存在絕地,也不存在重生問題。
在中國的最大轉機,還是監管部門對它的認定,我認為有兩個關鍵性因素會影響到監管層的認定標準,第一是 STO 項目本身成熟度的問題,即商業模式和實操環節的更新和迭代;第二是監管的穿透性問題,即如何能夠切實有效地對項目進行監管。技術推動的行業進步是不可逆的,STO 是證券領域的金融實踐,隨著它在全球范圍內的推行,相信中國政府和監管部門會重新審視它。
蔣慧杰:談不上打擊,也就無所謂絕地重生。如果要在中國進行任何證券募集行為,必須符合中國現行法律。
用海外證券募集發行替換所謂的 STO 概念( STO 在中國本質上也只能是一種海外證券募集發行的方式),這與傳統金融市場的操作規范與依據幾無差異。
李自鵬:與傳統金融工具相比,STO 確實有難以取代的優勢,它的可編程性,高流動性都是傳統金融工具無法取代的。從個人角度來看,STO 這件事情是有發展前景的。
楊永強:我認為中國政府什么時候會接受 STO 是沒辦法預測的,這取決于監管層對數字融資方式的認可,快也可能會很快。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