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塊鏈技術必須是去中心化的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是區塊鏈的根本特征,其基本含義即區塊鏈系統是“點對點”(Peerto Peer)的,每一個節點都是平等的,并沒有任何中心化的系統控制者。
以太坊(Ethereum)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于2017年發表“The meaning of decentralization”一文,詳細闡述了去中心化的含義。他認為去中心化有三種類型:架構、治理和邏輯。區塊鏈是全網統一的賬本,因此從邏輯上看是中心化的。區塊鏈是基于對等網絡的,因此其架構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通過共識算法使少數人很難控制整個系統,因此是治理去中心化的。
架構和治理上的去中心化為區塊鏈帶來三個好處:可容錯性、抵御攻擊和防止合謀。
區塊鏈作為一種共識機制,去中心化的意義就是沒有一個組織或個人對全鏈信息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承擔責任。也正因如此,所有參與者基于對技術與規則的信任達成共識,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控制區塊鏈,不會對鏈上的信息進行篡改。如果區塊鏈是中心化的,其基本特征和價值將不復存在。
我們并不能當然認為,所有的中心化系統就是可篡改的、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去中心化的系統,無論其名稱為何,其本質上一定不會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發端于比特幣,比特幣這一系統對所有人開放,所有的參與者在權利義務上是平等的,也并無一個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和監管。
比特幣呈現出來的區塊鏈技術被許多人稱為公有鏈(public blockchain),所謂公有鏈,是指一個完全分散的區塊鏈平臺,平臺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對平臺進行讀寫操作,前提是他們能夠為平臺提供工作證明,平臺上因其開放性而產生大量的潛在用戶。
除比特幣之外,以太坊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公有鏈平臺,它為用戶提供分散式平臺和編程語言,該語言有助于運行智能契約,并允許開發人員發布分布式應用程序。共有鏈的上述優勢都是依靠極大的算力和參與者放棄一定的隱私決定的。
區塊鏈系統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以維護大規模的分布式分類賬。更具體地說,為了達成共識,網絡中的每個節點必須解決一個復雜的、資源密集的加密問題,也就是工作證明,以確保區塊鏈上所有的信息對于每一個區塊來說都是同步的。區塊鏈的開放性與信息共享,導致其系統安全性和隱私保護也較弱。
因此,區塊鏈這種完全去中心化的特點,對有些場景并非完全適用。有人認為,為了系統的整體安全和效率,放棄部分自由和隱私是值得的。在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出現了“私有鏈”(private blockchain)與“聯盟鏈”(consortium blockchain)。
私有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寫入權限掌握在某個組織手里,其具有高效、封閉的特點,中心化程度較高。聯盟鏈的寫入權限歸屬于經過授權或被選定的參與者們,其去中心化程度介于私有鏈與公有鏈之間。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根本特征,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私有鏈與聯盟鏈并非真正的區塊鏈,只不過是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展而來的“準區塊鏈”。
當然,私有鏈、聯盟鏈作為符合區塊鏈技術部分特征的衍生品,可被應用在特定的領域、特定的人群,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和保障交易安全。
(二)去中心化產生技術信任
去中心化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區塊鏈技術是完全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并參與到一個區塊鏈系統中來。
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最初的應用也是目前最為成功的應用場景,它通過對“挖礦”行為予以獎勵,參與者工作量的大小直接關系到取得比特幣的多少,這種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參與者加入進來。在任何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中,所有參與者基于對技術與規則的共識,而非某個機構或者個人的信賴,無所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在這樣的機制下,所有的信息被推定為是對稱的,一切行為結果都是可預期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信用問題。區塊鏈正是排除了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才能夠最大限度上避免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與其說,區塊鏈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如說區塊鏈產生的是人對技術的信任。
因此,2015年10月,《經濟學人》刊文說,區塊鏈讓人們在互不信任,并沒有中立中央機構的情況下,能夠做到互相協作,是一臺創造信任的機器。
區塊鏈技術的點對點、共同參與等特點,保障了參與者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喚醒參與者的自我意識。區塊鏈系統的每一個區塊都是相對獨立的數據包,通過點對點技術分享和公鑰加密,將這些區塊加載到“鏈”上,這些信息可以通過總賬被查看。
每一個“鏈”上的參與者都可以讀取、寫入數據,確認他人數據,同時自己的數據也可以被其他人讀取和確認。“鏈”上的每一筆交易都要向整個網絡廣播,所有的參與者都會因此而知情。區塊鏈上的每一筆交易只有被打上時間戳,才會被認定為是成功的交易。所有交易都基于上述原理完成,無須任何第三方權威機構的認可和保證。
人們基于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任而相互信任,這顛覆了傳統的信任概念和信用制度。區塊鏈上的所有數據均不可篡改,區塊鏈技術使數據永遠不會真正與人分離,并確保數據始終用于預先定義的目的。這就是自我主權認同背后的理念,區塊鏈催生了新的信任經濟。
(三)去中心化天然排斥監管
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最初應用,比特幣的產生動機就是創造一個排除國家干預、可適用于虛擬空間的支付工具,去中心化是其根本特征。比特幣的出現深受貨幣非國家化思想的影響,其天然就排斥來自政府的監管以及任何第三方的干預。換句話說,排斥監管是區塊鏈技術的天然屬性。
而一旦區塊鏈技術大量應用到各種社會場景中去,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投資人、參與者、普通消費者與國家等多方利益,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因此,各國政府均對區塊鏈技術的迅猛發展保持高度警惕,并且嘗試對其予以規范管理或者監管。
從目前的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階段來看,主要應該采取以下三方面的監管措施:
一是對待首次幣發行(ico)要加強監管;
二是對待成熟的數字貨幣,可有條件放開交易;
三是使用技術手段監管區塊鏈在金融、法律以及其他行業的應用。
不過,面對新技術,監管總是滯后的。區塊鏈涉及的技術難度大、運作機制較為復雜,其去中心化帶來的天然排斥監管的特性,給監管造成極大的難度。對于區塊鏈技術要深刻剖析其機理,采用非常規監管措施。
如果監管機構不了解區塊鏈技術的原理,監管就更無從談起。需要強調的是,對于新生事物,要給予其一定的成長空間和較為寬松的制度環境,一味地強監管、嚴監管,往往會將其扼殺在搖籃里。對于區塊鏈的監管也是如此。
當然,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也不是輕易即可達成的。
在沒有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中,參與者形成彼此信任的共識機制需要利用密碼學原理,通過哈希算法分別記賬,并將所有的交易信息都記錄在“鏈”上,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復雜的運算完成。這意味著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與大量的能源耗費是分不開的。比特幣的“挖礦”就是典型,其所耗費的能源超過了包括愛爾蘭和非洲大多數國家在內的159個國家的用電量總和。
如何在不耗費大量能源的前提下,建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