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趙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區塊鏈作為一種計算機、大數據以及互聯網領域的科學技術,是靜態的客觀存在,其自身并不會給社會帶來任何危害,只有該技術被應用到具體的場景中,才可能會涉及社會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因此,單純地對區塊鏈技術進行監管既無必要,也不可行,需要根據區塊鏈的不同類型,結合具體應用場景討論。
目次
一、問題的提出
二、“萬物上鏈”是可能的嗎——區塊鏈應用場景分析
三、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
(一)區塊鏈技術必須是去中心化的
(二)去中心化產生技術信任
(三)去中心化天然排斥監管
四、制定規范的區塊鏈技術標準
(一)制定區塊鏈技術標準的意義
(二)區塊鏈技術標準的主要內容
問題的提出
比特幣作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虛擬貨幣,其最大價值并不是成為各國法定貨幣的替代者,而是為世界貢獻了其底層技術一區塊鏈。極端狂熱追逐者們認為,區塊鏈技術代表著第二個網絡時代,不僅可以顛覆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甚至可以逆轉人類文明的進程。
“區塊鏈旋風”席卷全球,迅速成為金融科技領域最引人注目的風向標。這一方面是區塊鏈自身的技術優勢使然;另一方面是人們對其可能蘊含的無限商機充滿極大的熱情。一夜之間,各種各樣的區塊鏈概念公司涌現出來,一些互聯網巨頭也不甘落伍,嘗試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其傳統業務中去。
在這一過程中,泥沙俱下,一些人借區塊鏈之名發行各種并無任何價值的數字代幣,行非法集資之實;還有一些人嘩眾取寵,夸大區塊鏈的價值與應用范圍,謀求不當利益。
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要求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做出清退等安排。
《人民日報》也刊發區塊鏈專版,討論區塊鏈技術的利與弊,指出區塊鏈技術目前還不太成熟,要警惕概念炒作,特別要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與此同時,一些區塊鏈應用項目在各行各業逐步推出,比如在電商領域出現的“區塊鏈大米”“區塊鏈白酒”,金融領域出現的“區塊鏈保險”“區塊鏈票據”,區塊鏈甚至被應用到了法律領域,如“區塊鏈存證”“區塊鏈商事仲裁”等。在各種各樣的區塊鏈應用場景中,哪些是真的利用了區塊鏈技術,哪些又是“掛羊頭賣狗肉”,不得而知。
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無論是業界、學界,還是各國政府,對于何為區塊鏈缺乏統一的認識和公認的標準,普通民眾無法識別真正有價值的區塊鏈產品,政府也對此束手無策。區塊鏈技術應用亂象叢生,嚴重泛化,甚至有人提出了“萬物上鏈”的口號。
這些對區塊鏈技術的誤解和濫用,不僅損害普通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而且也不利于這一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統一的、規范的技術標準是目前區塊鏈技術發展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同時,對區塊鏈這種“顛覆性技術不能納入任何現有的傳統監管框架中,這是數字時代的特點”。
區塊鏈作為一種計算機、大數據以及互聯網領域的科學技術,是靜態的客觀存在,其自身并不會給社會帶來任何危害,只有該技術被應用到具體的場景中,才可能會涉及社會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因此,單純地對區塊鏈技術進行監管既無必要,也不可行,需要根據區塊鏈的不同類型,結合具體應用場景討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