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區塊鏈生態 查看內容
    • 12468
    • 0
    • 分享到

    時艷強對話胡凱:智能合約距離智能還有多遠

    2018-9-30 17:01

    來源: 布洛克財經 作者: 鏈上小花

    “區塊鏈涉及到包括計算機、法律學、金融系、數學、計算群體工程學、密碼學等等方面交叉性學科”


    時艷強:區塊鏈和智能合約還是比較新的技術,行業相關人才缺口比較大,國外已經有大學開始設置相關的課程甚至專業,那么我們國內高校狀況如何呢?胡教授深耕分布式計算系統和智能合約等相關領域,您對未來的課程設置或者專業設置有哪些期許?
     
    胡凱:回答布洛克科技【時點對話】第七問。這個問題也非常復雜,我其實最近也注意到有些高校宣稱要設置區塊鏈的專業或者是開設區塊鏈的課程。但實際上從教育來看,設計正規的學科專業并不容易,我們知道最近國家特別批準設立了網絡空間安全這個學科專業,也是經過了很多年的實踐才得到批準的。
     
    設計一個學科專業,需要學科的基礎理論體系,體系化、系統化、基礎化等等,而區塊鏈涉及到了很多交叉融合的學科,比如包括法律學、金融系、數學、認知、計算群體工程學、密碼學等等,是需要綜合進行學科設置的。
     
    很多業余的培訓機構或者各種各樣的區塊鏈學院都對區塊鏈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我們更期待于各種學校體系和高校體系能夠進入到區塊鏈的人才體系來,這樣才能根本解決這個區塊鏈的人才結構的體系。我們國家已經是區塊鏈和互聯網方面的大國,但是我們在互聯網發展和知識產權上吃了很大的虧,和我們互聯網大國的地方不相稱。區塊鏈屬于一種朝陽性、初始性的領域,在這方面,我們完全能夠建立我國自主的知識產權和自主的理論知識體系,我想這也是我們要奮斗的目標。
     
    作為國內最早開始區塊鏈研究的高校,北航計算機學院從2014年開始就成立了區塊鏈和數字社會實驗室,是當時由蔡維德教授牽頭,包括了清華、北大、北科大等首都的一些高校的老師,包括以太坊的創始人V神,還有一些國外的院士都是我們這個開放平臺的研究合作者。在此基礎上,我們也進行了很多區塊鏈學術方面的早期研究,包括我前面說的智能合約,還有計算法律學方面,還有密碼學方面等,在國內也創造了我們自己的北航鏈,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時點對話·傳承問】
     
    時艷強:胡教授作為資深的區塊鏈領域研究者,應該接觸過很多行業內人士,其中是否有您欣賞和佩服的從業者,為什么?
     
    胡凱:回答布洛克科技【時點對話】傳承問。國內方面現在區塊鏈的研究者很多,我看了工信部的白皮書,去年以來就成立了四百多個區塊鏈公司,包括BAT企業也在高調宣稱布局區塊鏈,但其實真正的落地應用、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應用目前還比較少。我們看到了區塊鏈技術的一些被看好的前景,包括馬云先生在前不久的一個主題報告上特別提到了三個未來的技術,就是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而這三者其實是可以互相融通的技術。
     
    國內高校的區塊鏈技術團隊有很多了,我了解的比如說清華大學邢春曉教授、北京科大的朱巖教授、同濟大學馬小峰教授的團隊,還有一些做形式化方法的國外的合作者,比如法國Jean Pierre教授及其同事們,他們用F*語言做智能合約的驗證,還有我北航同事蔡維德、伍前紅教授等,此外、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北郵、中財等都有很多杰出的區塊鏈技術的推動者和研究者,區塊鏈技術在國內應該說具有了越來越廣泛的研究和從事技術開發的人群,這也是我們國家應該能站到區塊鏈的高端和引領地位的一個基礎保證。
     
    【時點對話·提問一】
     
    問題一:胡教授,請問一下,智能合約的編程語言與傳統編程語言有哪些差異?學習智能合約的編程可以從哪里入手?——來自【布洛克--西安交通大學--001】
     
    胡凱:回答布洛克科技【時點對話】提問一。目前智能合約有一些編程語言,大家用的比較多的應該是以太坊的Solidity,其實我們自己設計的智能合約就是采用了Java,用Java的反射機制設計了智能合約執行,我覺得各種語言應該是都可以的,跟著主流的語言學,一個好處可能就是也許將來他會成為一個標準,但正如我們可以用各種語言編程同一個應用一樣,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
     
    如果大家習慣用Java也可以用Java。我了解到現在有些人還在做統一的平臺或者未來的智能合約語言的一些內容,一些更高層的語言。例如我剛才講的形式化方法的描述語言可以轉換成底層的語言,比如說Java語言或者C語言,這樣可更方便支持非專業用戶的編程。
     
    將來最方便的是我們給大家一些編程的接口,或者說一些智能化的一些工具,比如只需要用戶來寫一些模板,甚至用自然語言來輸入你的訴求,就像你寫一個紙質合同的模板一樣,然后軟件工具可以自動把他們變成任何一種系統都能接收的智能合約語言。如果大家來學習一些智能合約的編程語言的話,我想一些常用的方法和語言都可以,現在都有很多相關的介紹和介紹書。
     
    【時點對話·提問二】
     
    問題二:胡教授,在開放的區塊鏈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并上傳編寫智能合約,比如以太坊,那么如果有人編寫了病毒式的智能合約,這對區塊鏈的安全顯然是不利的,如何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呢?——來自【布洛克--中國科技大學--003】
     
    胡凱:回答布洛克科技【時點對話】提問二。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分布式系統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要開放參與,開放參與里頭也難免有一些要搗蛋的人,我其實還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不知道有人碰到過沒有,比如說有人編寫了一個病毒智能合約,在以太網上能起到一個什么破壞作用。我想現在編智能合約,上一些系統的時候,首先是需要審計的,需要測試一些功能,但矛和盾永遠都是在一個雙向互相攻擊的過程中得到技術發展的,這種事情肯定會有,但這不是、也不應該是我們發展的主流,就像我前面講的智能合約工程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智能合約必須是具有法律規制的。
     
    如果說未來智能合約出現這種情況,首先保證它的還是法律因素,我們說要從法律上來解決智能合約的安全性問題和技術方面來解決智能合約的可信性問題。因此現在區塊鏈技術,包括區塊鏈的監管、智能合約策略的可變性機制研究,也是可能的研究熱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12345678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