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時間:9月26日18:00
對話嘉賓:
胡凱
北航計算機學院教授
北航分布式與移動計算實驗室負責人
北京市計算機學會理事
時艷強
布洛克科技創始人
本期速覽:北航計算機學院的胡凱教授在分布式計算、智能合約以及形式化驗證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發表了50余篇SCI/EI相關的論文,與胡建平先生主編了目前國內最權威的分布式計算方面的國家級教材《分布式計算系統導論》。
胡凱教授做客布洛克科技時點對話,給大家關于區塊鏈與智能合約做了一期精彩分享。胡教授長期對分布式計算理論和技術開展研究,他講到,2000年以來分布式計算技術有很多巨大的進步,比如網絡計算、集群、網格技術、云技術、移動計算、P2P網絡等,極大地影響了信息技術社會生態甚至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區塊鏈也是分布式技術最新的重要發展。
分布式系統特點是沒有全局時鐘、計算行為并行、可故障容錯并滿足一定程度透明性地協同合作求解目標,其基本理念是:復雜集體行為可以通過簡單個體的自同步來完成。建立互聯網思維和分布式思維是理解和研究區塊鏈的基礎,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提到了很多很好的思維方式。
區塊鏈技術也是分布式的一種新的發展,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是一種技術,它融合了很多前沿技術,包括非第三方數據共享,信譽提升,時間軸數據庫,價值網絡等。但從社會層面看,和以往信息技術不同,區塊鏈又不是一種單純技術,它涉及和解決了經濟,哲學,法律,文化等社會領域問題,成為一種構建社會各種形態和技術的橋梁。
智能合約早在
比特幣區塊鏈誕生10年之前的1994年,就由密碼學家尼克.薩博先生首先提出了,但始終沒有推行起來,主要因為它需要一個受信任的計算執行環境,而區塊鏈正好滿足了這么一個需要。因此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的結合成為了第二代區塊鏈的顯著標志,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關于智能合約的目前水平,胡教授認為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簡單型智能合約:也稱鏈上代碼(chaincode),如
以太坊上大多數項目,只是可操作性代碼,形式和內容簡單,基本沒什么智能;第二類是契約性智能合約:是表達契約關系、控制數字資產的代碼,如網絡購物、租賃、遺產等合約,更為復雜,有一定承諾和約定的智能表達;第三類是代碼即法律合約,具有存證和判據,符合法律規制或法律的代碼化,是更智能,更高級的合約,將極大影響互聯網世界法律秩序的建立和自動判別。應該說,無論是哪一種,智能合約都是代表了區塊鏈上主流的、大規模的應用,智能合約技術是區塊鏈革命中最重要的因素。
現在智能合約還出在早期階段,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包括最先把智能合約引入到區塊鏈的以太坊,也存在很多問題待解決。經過研究探索,胡教授提出了智能合約工程(SCE)的概念,在形式化驗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論研究和技術實踐。
雖然現在的智能合約還不“智能”,但是這也是正常的,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智能合約,國家層面去考慮設置相關課程甚至專業,對智能合約的發展都有很大推動作用,就比如現在有很多培訓機構和區塊鏈學院,也都是一種積極的推動。目前區塊鏈的各種落地項目和應用都離不開智能合約技術了。
未來和
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我們可能只需用自然語言表達需求,或利用專業人員提供的契約模板,系統就能自動可信智能合約,屆時智能合約將能滿足大規模應用的發展。
開場
時艷強:各位布洛克人,大家晚上好! 歡迎大家來到領先的區塊鏈社群媒體【布洛克科技】,與5000+社群1000000+布洛克人一起參與【時點對話】節目,探討區塊鏈技術。本期是布洛克科技【時點對話】第153期,主題: 智能合約距離智能還有多遠。嘉賓:胡凱。
胡凱,北航計算機學院教授,北航分布式與移動計算實驗室負責人,北京市計算機學會理事。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員、法國雷恩一大客座教授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分布式計算系統、區塊鏈技術和形式化設計與驗證方法。
主編了國內分布式計算權威教材《分布式計算系統導論》,是國內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技術早期研究學者之一;智能合約工程(SCE)和驗證即服務(VaaS)等概念和理論方法的提出者,主持完成國內多項重要
區塊鏈應用落地項目。
近年來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基金、863重大項目、國家核高基及多項大型工程,發表SCI/EI檢索論文5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30余項。讓我們掌聲有請今天的角兒:胡凱。
【時點對話·第一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