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艷強:
以太坊被稱作
區塊鏈2.0的代表,即區塊鏈+智能合約,您如何評價以太坊的這種設計模型?我們知道,以太坊飽受詬病的一點就是性能太低,在當前DApp還不多的情況下依然會產生擁堵問題。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目前有哪些應對方案?
胡凱:回答布洛克科技【時點對話】第四問。以太坊作為區塊鏈的2.0的代表,確實從2015年以來對這輪區塊鏈的熱潮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早期在我們實驗室的研究中間也多次請到了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先生來進行交流,我們認為區塊鏈2.0里引入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的巨大進步。這源于區塊鏈需要一個上層應用的支持,特別是價值轉移的時候需要用契約性的、滿足圖靈完備性的代碼,以太坊智能合約實現了基本的框架,是一種劃代性的進步。
我們知道智能合約比區塊鏈早提出了十年時間,其提出者尼克·薩博對智能合約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即明確提出智能合約就是執行合約條款的可計算交易協議,是一個協議性、契約性的代碼化,它有基本的契約性質、代碼性質以及可強制性的特點。但智能合約一直沒有流行起來,這是因為作為一個不可更改的契約代碼,它需要一個受信任的計算執行環境,而區塊鏈正好滿足了這么一個環境。因此智能合約作為在區塊鏈上不可更改的執行代碼就成了價值轉移的契約,就好像我們雙方簽署了一個紙質合約,合約上需要蓋一個紅章或者蓋一個大印,而區塊鏈正好是給代碼合約蓋了這樣的一個大印。
雖然以太坊現在有一些詬病,比如性能太低,但性能這個東西是非常復雜的問題,本質上看大體上目前的解決方思路有幾個,一個是加快做塊速度,容易導致廢塊、分鏈等;第二個是可以增大塊容量,但可能導致數據爆炸等問題;第三個是采用多鏈分布并行,子母鏈、鏈上鏈下互動等,但復雜性和可信性的原因,實用性還不強;還有就是采取一些軟件的優化,比如說并行化、算法優化、甚至一些硬件加速等,但改進效果并不明顯,尤其是智能合約執行環境下。
從區塊鏈來講,穩定性和性能從來就是矛盾的,是分布式里頭最基本的問題,這種問題可能需要犧牲某方面的利益來達到另一方面利益,因此區塊鏈的性能問題一段時間仍然是重要瓶頸之一,我想還會有很多的發展技術的產生。
【時點對話·第五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