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通過代碼規制(regulation by code)已成為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方式。
勞倫斯?萊斯格在其著作《代碼:塑造網絡空間的法律》(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中提出“代碼即法律”(code is law)這一理念,認為代碼在網絡空間規定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比法律更高效地調節個人行為、規制網絡空間。
由于越來越多的社會交往開始依賴軟件,或者由軟件控制(比如網絡社交、網絡購物以及在線支付),技術不僅幫助人們作出決策,而且直接執行法律的或者非法律的規則(比如將法律規則嵌入代碼,版權領域的技術保護措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有望使法律代碼化,實現代碼之治(rule of code)。這是一種全新的規制路徑,可被稱為“法律即代碼”(law is code)。
在這一階段,代碼不僅被用來執行法律規則,而且被用來制定和闡明規則。比如,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可被用來效仿或者模仿法律合同的功能,從而將法律轉變為代碼。在這個意義上,區塊鏈代碼就是法律。
技術進步可能使法律規則和技術規則之間的界限變得更為模糊,因為智能合約既可以支撐、也可以代替法律合同。于是,有人呼吁摒棄傳統的法律合同框架,并以區塊鏈提供的基礎技術設施取而代之。
最終,區塊鏈技術可能導致一個以自治規則代替傳統法律的社會。
我們看到,區塊鏈逐步發揮了“監管技術”(regulatory technology)的效用——即可用于定義法律或合同條款并將它們納入代碼,予以強制執行,而不管是否存在優先的法律規則。
但法律本質上具有模糊性,這樣才能使其應用于各種不同的個案之中。各種法律縱橫交錯,如同一張法律之網,構建出一個堅實的框架體系。這個體系還設計了各種限制和例外情形,用以適應社會的復雜性、不可預測性。
所以,我們至少應當謹慎審視自動化法治的前景,雖然它可能會開辟新天地,但是其后果我們則根本無法預見。
最為重要的是,通過自動執行法律,我們可能會獲得更高的效率和透明度,但我們最終也可能會犧牲掉人類的自由和民主。
結語
如前所述,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為法律及法律行業的創新和進化提供了新的機遇。
諸如數字正義、在線法院、法律活動智能化、法律代碼化等一些新的觀念和做法正在不斷產生,技術對法律及法律行業的補充和增強作用日益彰顯。法律及法律行業擁抱技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的命題之一。
這既需要加強法律科技(legal tech)研究,又需要探索應用場景,同時用新的命題和理念引領法律及法律行業的未來之路。
但與此同時,新技術在法律及法律行業的應用可能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算法歧視的問題、智能合約的問題、法律代碼化的問題以及其他正在或者將會涌現的問題。
所以需要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尋求應對之策,以便在利用技術提高效率和公平的同時,確保技術不會帶來新的不公平,不會威脅到法律所要維護的自由與民主。
參考文獻:
[1] Primavera De Filippi, Samer Hassan: Blockchain Technology as a Regulatory Technology: from Code is Law to Law is Code, available at https://export.arxiv.org/pdf/1801.02507.
[2] 曹建峰:《法律人工智能十大趨勢》,http://mp.weixin.qq.com/s/0DQOsL3cv2c5QofjX5gmeA。
[3] 勞倫斯?萊斯格:《代碼:塑造網絡空間的法律》,中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4] 曹建峰:《從律師到法律機器人,法律行業未來二十年的機遇和挑戰》,http://mp.weixin.qq.com/s/zVd_EajDiI6UiSbDIl8iWA。
[5] Ethan Katsh, Orna Rabinovich-Einy, Digital Justice: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of Dispu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