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已經成為持久戰和總體戰,實際上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涉及到了所謂的輿論戰、心理戰、貨幣戰和
金融戰。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指責中國操縱匯率,并且命令其財政部長展開調查,決定是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最近中美副部級磋商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中央最高決策層會議定調“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應該主要就是指特朗普上臺后一系列政策尤其是針對中國挑起大規模貿易戰所引發的國際環境劇烈變化。
這確實是數十年乃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如何應對這個大變局,很大程度上將決定未來中國經濟和中國全局的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貿易戰的確是“國運之戰”。如何應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很大程度上會改變或決定中國經濟面向未來的基本戰略和政策方針。
面對中美貿易戰,我們需要深刻思考幾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首先,美國針對中國的所謂301調查結果及其各項指責,有哪些具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和客觀性?哪些是真正的霸權主義和霸凌主義的無端指責?
其次,面向未來,中美貿易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是否具有交集或共同點?易言之,所謂中美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的判斷是否還成立?
其三,站在中國長遠利益的角度,應對貿易戰的最佳策略和政策究竟是什么?
今年以來,各方人士圍繞美國針對中國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各種指責,展開了深入系統討論。
美國對中國的各種指責,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七項:
1、抱怨和指責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太大,中國占了美國的便宜;
2、指責中國強制美國公司向中方轉讓技術;
3、指責中國公司利用各種手段竊取美國的知識產權和對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4、指責中國對國企大量補貼和實施優惠;
5、抱怨和指責中國一些產業的嚴重產能過剩;
6、指責中國企業到美國借投資為名獲取美方的高科技;7、指責中國不按照市場經濟規則辦事,宣稱中國經濟體系依然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依然還不是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制度。
毫無疑問,美方所謂調查結果很多是橫加指責,是一種霸權主義和霸凌主義行為。
然而,美方提出的許多問題也有相當的客觀性,值得我們重視。特別是以下幾項: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國有企業享受過多優惠和補貼;中國還算不上真正的市場經濟制度;我國對進口產品征收的關稅水平總體還是偏高。這些問題確實存在,美方的抱怨和指責并非百分百完全無理取鬧和無端指責。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中國到底是不是市場經濟制度?或者說,中國離市場經濟制度還有多遠?要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制度,還需要哪些改革?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貿易戰的焦點和中國自身經濟問題的焦點就合二為一了。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一個:中國是否是市場經濟制度?如果不是,那么如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制度?
其實,五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大決定已經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中國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場經濟制度。正因為此,重大決定才明確宣告要全方位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里發揮決定性作用。
明白了這個基本問題,我們就完全明白:所謂和美國打貿易戰,本質上就是我們自己如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也就是說,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最佳策略就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就是痛下決心,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迅速啟動早已規劃的各項改革措施,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制度。唯有建立真正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制度,中國模式才能真正確立世界性的影響力,因為法治化的、開放的市場經濟制度是人類歷史大勢所趨,是全球經濟規則大勢所趨。
具體說,我們必須痛下決心實施如下改革:
1、改革政府體制。改革政府體制不是簡單的簡政放權,而是要根本上斬斷許多政府有形之手,裁撤許多疊床架屋、人浮于事、無所事事甚至專門找麻煩的政府部門。大幅度減少“吃皇糧”的人員隊伍,為企業減稅降費奠定基礎。
2、改革財政體制,讓財政真正成為保障普通老百姓社會福利和支持教育科研的民生財政。改革財政體制的本質依然是政府行政體制的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土地財政和吃飯財政已經不可持續。黃宗羲定律早晚將發揮效力。
3、依照市場化原則真正下決心改革國有企業,消除權力和行政壟斷,讓所有企業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環境,最充分激發企業家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4、改革教育體制尤其是改革大學和科研體制,努力促進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迅速有效轉化為產業和產品,給科研人員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和財務支配權。切實保障學術研究的自由和獨立。
5、改革人事體制,讓各種人才能夠在各種職業之間、各種部門之間、以及海內外自由流動,充分發揮人才的全方位能力。創造和改善各種條件,吸引全球最優秀人才到中國創業和就業。
需要改革的方面當然遠遠不止這些,此處無需一一闡述。如果真正全面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大決定所部署的各項改革措施,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百姓幸甚!
回望歷史,展望未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擺在我們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
一條路就是“放”:真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制度和體制機制。
另一條路是“收”:那就是假改革、假開放,甚至放棄既定的改革開放政策,或者只說不做、講空話、不落實,實際上卻收緊各種政府管制和權力控制,尤其是變相大力實施目前很多企業家擔憂的國進民退。
是“放”還是“收”?將決定中國經濟走向何方!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