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區塊鏈生態 查看內容
    • 29347
    • 0
    • 分享到

    向松祚:中國經濟向何處去(深度長文)

    2018-9-3 09:33

    來源: 向松祚

    目前中國經濟為什么徘徊在十字路口?


    然而,中國目前離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規劃的戰略目標還很遠,有些方面似乎越來越遠。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規劃和部署的許多真正重要的改革措施實際上并沒有得到落實或沒有完全落實。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似乎并不明確,甚至讓人感到迷惑和困惑。

    每當經濟遇到下行壓力之時,各級政府的決策者似乎依然是固守傳統的政策思維方式:他們不是以徹底的市場化改革來解決結構性問題,不是以激勵企業家的創新活力來促進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而是繼續依靠貨幣信貸和財政刺激政策來暫時度過難關。

    每當經濟出現下行壓力之時,人們總是預期政府必然會“放水”,他們每次都猜對了!

    然而,“放水”或總量刺激政策不可能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對于解決上述“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的各種難題毫無幫助,只會適得其反。

    坦率說,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放水”、繼續玩兒貨幣信貸和財政政策的刺激魔法?還是痛下決心實施以減稅降費和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為核心的市場化改革?

    如何抉擇將決定中國經濟的未來!


    目前,企業家和普通老百姓對經濟有很多很多擔憂:股市低迷、債務違約、匯率貶值、房地產泡沫、消費減速、物價上漲。。。。。


    目前最迫切、最緊急的有五大問題:
    其一、金融風險處于高發期;
    其二、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
    其三、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強烈;
    其四、中美貿易戰爆發讓外部環境明顯惡化;
    其五、經濟整體脫實向虛的趨勢沒有扭轉甚至日益惡化

    最棘手、最麻煩的是金融風險處于高發期。越來越多的高負債企業無法按時還本付息、地方政府債臺高筑無法按時還本付息、各種債務違約案例幾乎天天發生、以P2P和區塊鏈騙局大規模暴雷為代表的金融亂象和金融危機已經爆發。

    金融風險處于高發期,實際上已經出現局部金融危機。

    2017年,十九大之后,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先生發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嚴厲警告中國金融風險,他說:

    “2016年末,我國企業部門杠桿率達到165%,高于國際警戒線,部分國有企業債務風險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類方式加杠桿。2015年年中的股市異常波動,以及一些城市出現房地產價格泡沫化,就與場外配資、債券結構化嵌套和房地產信貸過快發展等加杠桿行為直接相關。而在微觀層面的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上,債券市場信用違約事件明顯增加。”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金融領域尚處在風險易發高發期,在國內外多重因素壓力下,風險點多面廣,呈現隱蔽性、復雜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特點,結構失衡問題突出,違法違規現象叢生,潛在風險和隱患正在積累,脆弱性明顯上升,既要防止黑天鵝事件發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風險發生。”


    金融風險背后,其實最嚴峻、最頭疼的問題是經濟整體的脫實向虛。如果不能扭轉經濟整體脫實向虛的局面,中國經濟轉型根本不可能成功!

    我們看看脫實向虛的一些基本事實吧:

    中國三千多家上市公司,銀行板塊和房地產板塊幾十家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就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潤接近80%,僅25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就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潤近60%。這樣的經濟結構怎么能說是一個合理的、健康的經濟結構呢?

    金融最賺錢,銀行最賺錢,地產最賺錢,誘惑或迫使幾乎所有企業都渴望去玩玩兒金融和房地產。幾乎所有政府都將發展金融業和刺激房地產行業尤其是高房價和高地價作為基本施政方針,實在可怕!


    過去10年,房地產行業凈資產回報率是制造業平均凈資產回報率的兩倍。房地產本身當然不是虛擬投機經濟,但過度的房地產投機炒作必然是虛擬經濟的暴漲。大力發展房地產絕不意味著房價和地價暴漲。房價和地價暴漲的首要推手是各個地方政府。高地價和高房價對中國經濟的傷害將是長期性的,而且極其嚴重。

    越來越多企業紛紛參股、控股、或獨立創辦金融企業(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等)。金融牌照的價格達到天文數字。權力尋租機會巨大。

    據估計,過去10年來,上市公司總共融資接近9萬億,其中40%被用于購買金融資產、參股金融機構、炒作房地產、股票、期貨、外匯,等等。

    據統計,2016年,共有786家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購買9594個理財產品。總金額達到8139億元。分別比2015年增長25%、31%、48%。購買理財產品超100億元的公司有6家。其中某國有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高達334億元,是其年度研發投入的58倍。

    2016年理財收益占公司凈利潤50%以上的公司有16家。其中7家公司的凈利潤主要來自理財收益。A股上市公司3204家,近四分之一公司依靠理財或金融投資收益維持上市地位或扭虧為盈。2016年上市公司各類融資高達4.6萬億,其中8139億元購買理財,占比高達17.7%。

    上市公司還大量投資性買房。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里,多達1305家有投資性房地產。金額達5951億元。投資性房地產超過100億元的上市公司達12家。有幾家科技上市公司的凈利潤還不到其賣房收入的一半。甚至有好幾家科技上市公司依靠賣房收入維持上市地位,實屬世界怪象!

    最近有研究機構統計,目前上市公司參與炒房的資金超過萬億元!很多公司天天喊沒錢搞研發。真是這樣嗎?事實并非如此。很多上市公司將大量資金拿去炒房、炒股、參股控股金融企業。

    最近10年來,各類以金融杠桿為主要操作手法的金融控股集團(所謂“某某系”和金融大鱷)層出不窮。

    地產和金融業成為吸收最優秀人才和最高薪的行業。年薪動輒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元或上億元。

    很多地方政府將所謂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列為最重要的政府業績考核指標。這種考核指標對于個別城市有合理性。一窩蜂你追我趕則是虛擬經濟惡性膨脹的表現。目前,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例已經達到9.2%,超過美國的水平。由此可見中國經濟脫實向虛之一班。

    繼續“放水”、搞數量性刺激政策,不僅不會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反而會讓脫實向虛問題更加嚴重,讓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積重難返。決策者必須高瞻遠矚,慎之又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