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來,中國經濟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在已經實現第一次歷史性跨越的基礎之上,實現第二次歷史性跨越。
實現第二次歷史性跨越的基本標志是什么?我以為至少要實現如下八項目標:
1、成功跨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或者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亦即人均國民收入至少要達到15000美元(不是人均GDP,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2、收入差距和貧富懸殊得到顯著改善,基尼系數降低到0.3以下(目前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3,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社會公正和平等成為人民幸福感的主要源泉之一,成為社會主要的穩定器。實現真正意義(鄧小平意義上的)的社會主義。
3、基本教育和醫療實現完全免費。各種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而且覆蓋水平大幅度提高和改善。真正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4、居民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青山綠水重現祖國大地。飲用水和空氣質量普遍達到優良水平。假冒偽劣食品和藥品完全消失。
5、中國人均壽命普遍上升到80歲或以上,達到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壽命水平。主要疾病發病率降低到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6、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到60%以上。中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主要引領國家,成為全球主要科技大獎(諸如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茨獎或未來設立的全球性科技大獎等等)的最有力競爭者。
7、中國成為全球最先進科技創新企業的主要誕生地,進入全球500強科技創新企業行列的中國企業占到三分之一或一半(目前不到十分之一)。
8、腐敗從法治制度上得到根本遏制。所有官員必須依法申報財產。輿論媒體依法監督所有官員的所作所為。人民能夠依照憲法直接選舉所有各級領導。憲法確立的言論自由和各項公民權利得到妥善保障。真正實現人民當家做主。
要實現上述目標,從經濟上來說,就是要真正落實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經濟的基本判斷和戰略部署:
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經濟的基本判斷和戰略部署是: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
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從這個宏大的歷史視野和未來圖景來審視中國經濟,從上述八大目標來檢驗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就是當的“十九大”明確指出的中國經濟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
中國經濟最突出的不平衡發展有六個方面:
其一是經濟結構的失衡尤其是愈演愈烈的脫實向虛所造成的經濟結構失衡。主要體現為房地產業過度發展、房地產泡沫日益嚴重與制造業整體利潤微薄之間的失衡;金融業過度發展與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整體利潤微薄之間的失衡;實體經濟舉步維艱和虛擬經濟惡性膨脹之間的失衡。
其二是區域發展的失衡。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區。中西部和東三省多數地區依然是欠發達地區。
其三是城鄉發展的失衡。三農問題依然是中國面臨的最嚴峻問題。農村的發展嚴重滯后、農民的收入依然極低、
農業的產業競爭力依然非常薄弱,構成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挑戰和巨大危險。
其四是貧富懸殊和收入差距。有多個研究機構估算中國的基尼系數,最低的估計值是0.43,最高的估計值達到0.55。毫無疑問,中國的收入差距和貧富懸殊非常嚴重,比所有發達國家都嚴重,比很多發展中國家也要嚴重。中國貧富懸殊和收入差距非常嚴重的根源,一是經濟結構的失衡(地區和產業之間發展的失衡,尤其是城鄉發展的失衡),二是官商勾結“合法合理”侵吞國有資產和國有資源,三是明目張膽的各種形態的腐敗,現在已經查處的腐敗分子所侵吞的財產金額都是天文數字。
其六是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治理嚴重滯后的深刻矛盾。此處亦不細說。
中國經濟最突出的不充分發展有8個方面:
1、嚴重缺乏掌控產業命脈的核心技術,包括軟件、芯片、操作系統等等一系列所謂“卡脖子技術”。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通訊事件將中國經濟的這個軟肋暴露無遺。這些核心技術都需要數十年長期持續的積累,背后必須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研究隊伍,必須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依靠政府主導、集中力量、砸錢攻關根本不能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難題。我們必須沉下心來,認真研究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從根本上改造我們的教育,改造我們的大學,改造我們的研究機構,改造我們的科研體制,最重要的是,改造我們落后僵化的思想。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擺脫卡脖子技術對我國的制約和掣肘。
2、嚴重缺乏掌控產業制高點的高精尖技術,諸如汽車飛機發動機、高精尖設備、精細化加工等等。這些高精尖技術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長期積累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結晶,是重視工程師教育、尊重工程師的結果。今日中國多數企業熱衷于賺大錢賺快錢,經濟嚴重脫實向虛,很難在高精尖技術、設備、材料工藝上趕超世界先進國家。
3、嚴重缺乏引領和顛覆世界產業方向、決定世界產業和技術規則的最新科技突破。說到底,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建立在歐美日已經發展的科技和產業基礎之上,是建立在“以市場換技術”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模仿和學習”美歐日先進科技、產業和商業模式基礎之上。無論是計算機、互聯網、機器人、
人工智能還是傳統制造業,我們不過是借鑒美歐日、充分利用中國龐大市場規模,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并沒有創造出任何讓全世界追隨我們的行業。我們至今還有真正能夠引領全球產業方向的企業。
4、嚴重缺乏引領世界時尚潮流的消費品牌。中國至今還沒有發展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消費品牌。
5、沒有能夠占領全球金融制高點的金融中心和跨國金融企業。盡管中國多家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躍居世界前十名,然而從跨國經營和全球競爭力來看,中國至今沒有一家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銀行和金融企業。
6、高質量教育體系(包括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學)依然沒有建立起來。教育體系的問題或許是中國深層次最嚴重的問題。此處無法細說。
7、高質量醫療服務和保健體系依然沒有建立起來。這同樣是深層次的嚴重問題。此處不細說。
8、農業和農村發展嚴重滯后:建設美麗鄉村任重道遠。
如何才能解決上述“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的諸多難題?如何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
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模式必須根本改變,必須從“政府主導+市場活力+后發優勢”的舊模式徹底轉向“市場主導+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新模式。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大決定已經明確的改革方向:讓市場在資源配置里發揮決定性作用!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里發揮決定性作用,本質上就是讓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發揮決定性作用,就是要讓政府和權力盡可能退出市場,退出經濟領域,這也就是李克強總理多次說的,要斬斷政府“有形之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里發揮決定性作用,本質上就是建立以企業家為本位的經濟制度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從根本上拋棄官本位的固有思維模式,徹底改變官本位主導的社會治理體系。官本位與創新從根本上格格不入,官本位是一切思想創新和科學技術創新的死敵!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