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思考做這些的意義是什么,一段后時間發現仍然推不下去。我們有跟很多銀行都接觸過,需要構建信用制的基礎設施,做這件事情我們至少能看到這個場景,所以是可以嘗試去做的。用不用去考慮其實沒什么關系,不能為了用而用。
目前還是看見了一些曙光,一路探索的過程很艱難,但也要找到適合這個的場景,難度的確非常大。建立一個區塊鏈系統,需要協同,但如果他不是機構的老大其實是很難協調的。我們確實找到了一些商業形態,比如說信用證等。正好也接觸到了科技部,未來構建所有的教育版權來進行交易。這些場景里也設計了一些
token,探索未來分布式階段組織,未來能不能行成這個趨勢,組織化的token能不能做。在
杭州接觸了一些俱樂部,財務數據和組織的通用化,所有的參與都可以參與進來,都可以成為股東,讓組織更高效,經濟活動更暢通。這個組織和其他組織形成協同效益,更加活躍的文革時期的不流通到現在的市場經濟發展總體來說token確實很好。但用到不對的地方,或者變成了純粹的融資手段久會變得很復雜。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