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講的最后,我們來討論關注價值理論和制度契約的問題,也就是對經濟活動的價值理論以及產權理論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基本邏輯我們之前討論過了,而現在主要看數字經濟學建立的價值理論與傳統的區別。
首先來看價值論的變化。經濟學關注的主要就是兩種基本關系: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是物質生產活動。一個是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交往行為。這兩個基本關系在經濟行為中并不分開而是在同一個過程中發生的。新古典經濟學側重于人與物的關系,因此把經濟學變成了資源配置的學問,制度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則關注人與之間的關系,因此發展出來了制度分析以及產權理論等重點。因此,我們需要同時關注兩個方面,既要關注物質的生產,也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數字經濟學發展出來的重要進展,也是數字經濟學中同時討論了資本和生產理論以及政治經濟學的原因。
具體到價值理論上,也體現了上述的兩種關系:一種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是財富的產生,一種是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財富的主體屬性。迄今為止經濟學中的兩大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前者是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價值論,后者是新古典經濟學(包括新制度經濟學)和奧地利經濟學的價值論。所謂勞動價值論是一種客觀價值論,是從供給和成本角度討論價值的,認為價值是反映人與人的關系和財富的主體屬性,而不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財富的客體,這樣就確實了是否使用資源的價值,只剩下占有或者不占有的價值。所謂效用價值論則認為價值是人們對使用或者消費商品的主管感受和判斷,并不包含客觀因素,因此就會出現了內部邏輯沖突,混淆了使用價值和擁有價值。
上述兩個理論都是基于擁有的價值理論,但是都沒有關注使用,而我們之前提到了數字經濟學關注的是以使用為基礎的價值理論,認為“使用而非擁有”是數字經濟的本質,也是我們關注共享經濟的原因。這樣價值理論就豐富起來了,至少包含三個基本邏輯:
第一,商品具備了物質層面的使用價值。
第二,商品本身的價值被認可。
第三,人的目的的價值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體現。
如果說
農業經濟時代的思想關注的是第一種價值,工業經濟關注的是第二種價值,那么數字經濟則在前面二者的基礎上,又疊加了一層價值屬性。
然后來看產權理論,我們之前已經討論智能合約的產權理論學說,理解到了“使用而非擁有”的產權邏輯是如何體現的。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權理論包括企業的合約理論的成果非常豐富,包括企業的契約理論、交易費用經濟學理論、代理理論、企業的企業家理論、不完全合約理論等。不過,現有產權理論和合約理論都是以擁有權為中心,以權利歸屬為主導的,而權利歸屬在本質上是一種封閉性安排。在現代股份制企業中,股東擁有財產權,這種擁有權以股票為載體,變成股權。這不是對實物資產的擁有,而是變成了一種符號權利。簡而言之,工業經濟的產權是以擁有權為主導的,基于企業組織的產權理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