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道甚至稱,通證經濟是正在崛起的第三個經濟體系,是一個與互聯網平行、全新形態的數字經濟體系。而這個體系的規模,將是互聯網經濟的十倍甚至百倍。

“幣改”實則是對成熟企業發行和應用通證
自7月6日至今,“幣改”已經連發了14個公告,可謂聲勢浩大。幣改官方發言人陳菜根近日在接受巴比特采訪時稱,目前報名企業有五六十家,但具體不方便透露。然而至今官方公示的幣改項目只有一個——Bizkey,一家面向實體零售的項目。
盡管噱頭大,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幣改”和“通證經濟”并不那么容易。
7月23日下午,張健在線上媒體會對“幣改”做出回應,他稱“幣改”的困難有兩點:一是整個通證經濟模型的設計,二是整個利益安排。對于“幣改”的合法性,他稱“機會必然面臨挑戰”,他認為這不是問題。
但在財經專欄作家肖磊看來,“幣改”、“通證經濟”與金融、證券是“換湯不換藥”,“黃金、債權、股票、數字貨幣其實都是通證。從形態演進看,這是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通證經濟的轉變,其方式是通過股改、互聯網化、幣改實現。”他認為,區塊鏈3.0的到來,不在于技術上的突破,在于全民參與。
而幣安聯合創始人何一對“幣改”一直持懷疑態度,甚至直言:“優質資產就是優質資產,劣質資產就是劣質資產,不會因為發幣爛項目就變成好項目。”
甚至也有人將“幣改”形容為一種新的“割韭菜”方式,“我知道有些公司的幣改,變成了對員工割韭菜。”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近日稱,幣改后,資產呈現“數字化”“可交易”等特點,其金融屬性已經凸顯,而國內對金融一向采取嚴監管態度。在她看來,幣改的前途堪憂,面臨取締風險,如果到交易所買賣,現實還存在非法經營罪等刑事風險。
她認為,幣改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切勿走向“融資渠道”的老路,“幣圈最大的法律風險,是刑法第225條的非法經營罪。”
“幣改”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至今難有定論。但在目前炒幣之風下,難免會有變味的“幣改”。
盡管議論紛紛,但幣改雛形早在2017年便出現。彼時火幣曾提出“區塊鏈+”的概念,和如今FCoin的思路類似。2018年2月,火幣創始人李林也曾提出“成熟業務公司的tokenize風險更低,更具備可行性,預計會成為2018年的一個小浪潮,也是下一階段火幣選擇資產的重要嘗試方向”。
而此次“幣改”、“通證經濟”興起后,7月19日火幣宣布成立“火幣區塊鏈+產業聯盟”。聯盟計劃通過社區化運營,推動各個產業的區塊鏈+改造。而該聯盟籌備委員會的首期委員,同樣包含元道、孟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