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即挖礦”,是一種基于平臺幣的個人交易手續費返還機制。用戶在數字貨幣交易所進行交易,交易所便根據其交易量獎勵一定比例的平臺幣,這個過程與比特幣“挖礦”類似,因此也被稱為“交易即挖礦”。
“交易即挖礦”本質是一種激勵。比特幣挖礦本質上是對記賬權的爭奪,交易挖礦本質上是對交易權的爭奪,完成一筆交易,即可獲得相應的獎勵。
“交易即挖礦”也需要“證明”,這種證明只要訂單完成即可。隨后各類激勵方式層出不窮,如“創作即挖礦”、“瀏覽即挖礦”等。
了解交易即挖礦,需要先了解交易所平臺幣的歷史。
2013年9月,老牌交易所比特時代推出自家平臺幣——時代幣(TMC)。這是交易所平臺幣的開端。彼時平臺幣免費贈送給所有用戶,1個幣代表1個分紅權利,平臺交易手續費中的50%,用作分紅獎勵,用戶按實際持有的時代幣數量的比例獲得分紅。
但那時,平臺幣的模式不溫不火。
平臺幣走向崛起,始于幣安平臺幣BNB。2017年6月,BNB開始募資,眾籌成本人民幣1元,總量2億,7月平臺上線后即遭遇破發。
隨著炒幣熱情高漲,牛市時BNB價格一度暴漲至眾籌成本的150倍, 引來許多新交易所模仿,如BIG(bigone)、CEO(CEO平臺)、DEW(DEW網)等。
2017年11月,交易所DragonEx(龍網)發行平臺幣DT幣后首創“交易即挖礦、持幣即分紅”的模式。但在大牛市中,刷交易挖礦賺的只是小錢,并未引起幣圈關注;而且DT每天產量固定,礦工沒法真正大展身手,分紅收益無法凝聚吸引力。
此后,DigiFinex、CEO等交易所也曾效仿該模式,但均未能帶火。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