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信任有高需求的
金融領域,
區塊鏈或許能夠成為未來銀行業中的主流底層技術。這種趨勢在全球金融行業中開始顯現出來,國內銀行及時趕上這波浪潮,開始在融資、數字票據、跨境支付、房屋租賃等場景實現初步落地。國有六大行尤其在這方面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結合對14家銀行區塊鏈案例的梳理,互鏈脈搏認為“區塊鏈+銀行”存在三大發展趨勢:
1)業務向外拓展。
除了建行的跨行福費廷交易、
江蘇銀行和
無錫農商行間的跨行貼現業務交易等個別案例,目前大多數銀行的
區塊鏈應用局限在銀行內部、分行間。
不過,這種“畫地為牢”的局面將很快打破,隨著
聯盟鏈底層技術和生態系統的發展,未來會出現更多銀行間的區塊鏈業務,例如跨行轉賬、支付等。聯盟鏈更適合組織機構間的交易和結算,運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容易在現實場景中落地。
不僅僅是銀行間,未來直接面向企業、終端客戶的區塊鏈應用也是前景可期。螞蟻金服聯手渣打銀行,已經交出一份to C區塊鏈應用的漂亮答卷,給予有志變革的銀行極大驅動力。
2)往更核心業務發展。
對銀行而言,存款、貸款業務是基石業務。從互鏈脈搏收集的銀行區塊鏈應用來看,雖然大多數應用與核心業務相關,本質上卻不是核心業務。例如,中行(
香港)與匯豐銀行合作開發的抵押貸款估值系統,用于改善物業估價,銀行本身并不能通過這項應用放款進而獲得利潤。
目前,農行的“e鏈貸”、微眾銀行發起的“金鏈盟”等少數項目不同程度涉及核心的貸款業務;但對整個銀行業來講,在排除相關技術障礙、落實監管合規問題后,未來將區塊鏈應用在存貸款業務上,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3)沿著由上至下的軌跡。
“區塊鏈 + 銀行“很大程度上是一場由上至下的金融革命。從入場時間看,“國家隊”是最早的一批。央行旗下中鈔
區塊鏈技術研究院早在2015年開始布局區塊鏈技術。此外,中國銀聯、工商銀行、
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首批加入2016年8月組建的銀行間市場區塊鏈技術研究組,著力于在銀行間市場區塊鏈技術、監管及法律框架的前瞻性研究以及與R3等國際區塊鏈聯盟的聯系上。
此外,區塊鏈的價值在國家政策層面得到正視和肯定。目前,全國已有十余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相繼出臺了區塊鏈產業扶持政策和指導意見,多個省份甚至將區塊鏈列入本省“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產業基金如雨后春筍,各地區塊鏈產業園紛紛拔地而起。銀行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創新和改革,勢必迎來重要的政策機遇期。
然而,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區塊鏈技術在銀行體系中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區塊鏈技術會給傳統的金融業務帶來巨大的影響,包括風險和挑戰。對此,商業銀行必須要理性地去看待它。”
本文系作者 互鏈脈搏 轉載請注明出處、作者。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