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改”目前市場上有幾種核心模式:
1. 團隊利用原有的行業理解和準入、商業和人力資源做與原股權公司并行的
區塊鏈項目。
這類項目的核心難點在于團隊有沒有退出股權項目,需要通證價值與股權產生正向的業務或戰略協同。典型的案例比如目前幣值排名全球前20的OmiseGo。
Omise這個股權公司原先是泰國排名第二的支付網關。而OmiseGo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支付和交易網絡,未來也會接入法幣并基于Plasma來實現擴容。OmiseGo的核心使命是繞開傳統網關對現有國家性
金融系統的兼容性依賴,從而滲透傳統支付網關模式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和資源來滲透的場景。
OmiseGo
token則是交易驗證的核心通證。1.而Omise這個股權公司也能夠優勢滲透必須中心化提供的身份認證等場景服務于OmiseGo的去中心化生態。股權公司也能幫助鏈改項目潛在企業伙伴更快實施和落地,因為他們有服務企業的團隊和能力和提供企業級解決方案的經驗。
這里如果團隊徹底退出股權項目,就不需要考慮和股權的關系。他們夾帶著對行業的深入理解和行業資源,其實是一種“鏈改”。
2. 平臺型公司將原有業務的激勵體系或部分交易體系放到鏈上,從而從一個中心化應用轉型為一個開放式的協議。
這類項目是至今已有一定用戶基數的應用比較主流的“鏈改”方向,比如有一系列的國內外C2C內容平臺紛紛上鏈。這類項目的核心難點在于,數字資產的進入門坎仍然太高。
對于包括中美這樣大部分低滲透率國家(中國1%,美國<3%),激勵通證化的用戶轉化率很低,對用戶增長也沒有正向的幫助。不過日韓這樣數字資產高滲透的國家已經產生了一些正面的數據表現。例如我們服務的Gifto(由Uplive直播孵化)在韓國,不僅原用戶已產生了有意義的正向的轉化率,并且吸引了通證投資者成為應用使用者。
動態地來看,這類項目如果原有用戶在數字資產滲透率領先的國家或監管友善的國家,有機會更健康的落地并將通證和原有用戶生態真正有機結合。
3. 創業公司在還沒有執行成熟的中心化商業模式之前,服務場景又是剛需的情況下,自然的向鏈上延伸。
這是“鏈改”項目里最接近于區塊鏈原生態的一類。“鏈改”的機會成本要低很多,通常股東支持力度也更大。此時的通證化往往能夠加速初期的網絡效應形成。例如丹華和我們投資的Points。未來優秀的創業公司早期不需要在融幣和融股權之間抉擇,啟動資金也并非都得靠發幣解決。
4. 大型企業用一部分中心化資源支持數字資產業務。
例如Line在日本開設的幣幣交易所,Kakao投資的Upbit和未來可能開展的其他2C的數字金融產品。但是這類公司原有業務的監管敏感往往使得數字資產業務開展,尤其是與原有用戶群的對接緩慢,優勢不能夠有效發揮。至今Line交易所還無法開放其Line用戶的倒流,交易規模有限。
這類“鏈改”項目發展最快的會是在政策友善的發展中國家有著現有資源的企業。通常這類項目首先以一個中心化的商業模式出現,關聯的通證也是”平臺幣”的結構帶有鼓勵使用的機制或或分紅,在價值上更容易得到支撐。
我們現在服務的部分大企業和政府項目,甚至在應用上公鏈或自己開發公鏈方面也都在積極地做類似的探索。但這里遇到到商業模式沖突的挑戰。從商業邏輯上,大企業更能夠接受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滲透弱勢業務或新業務。從而合規的角度,區塊鏈不能沒有通證,但卻可以沒有
ico。
與所有
區塊鏈項目一樣,“鏈改”項目同樣良莠不齊,最普遍的問題是:
1. 市場上很多“鏈改”項目原本就增長乏力或資金緊缺,把發幣視為融資手段,把資金反哺到一個本身質量就不高的中心化資產,這樣的幣與空氣幣無異。
2. 團隊沒有All in,一只腳仍然踩著股權公司的利益。通證的設計如果不能把Token利益和股權有機的協同,至少需要做到實質切割并且核心團隊和資源Allin。
3. 并不是所有場景都適合上鏈,在業務中已經建立起足夠信任的場景,沒有必要為了通證化而通證化。另外應盡量選擇更廣范圍參與的基礎性平臺,避免自己搭建的
聯盟性平臺,或私有平臺,這會影響通證化的終極目標,甚至與區塊鏈
社群精神背道而馳。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