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的交易量遠不足以彌補大礦霸流失所造成的平臺流動性空缺,新用戶投入的資金對于挖礦交易模式所需要礦霸支撐的交易量而言,只是杯水車薪。
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世界里,數字貨幣交易所身居幣圈生物鏈的頂端,永遠是最中心化的存在。
連日火爆的“交易挖礦模式”將一批新興的交易所推至風口浪尖,一時間成為數家投資者與項目方趨之若鶩的對象。這一模式有兩大特點:一、交易即挖礦,即將用戶交易所產生的手續費折算成等值平臺幣,按極高比例返還給用戶。二、持幣分紅,即平臺將用戶交易手續費收入的80%返還給平臺幣持有者。
自FCoin讓“交易挖礦模式”一戰成名后的短短一周內,“交易即挖礦”的效仿者已躍升至50多家。7月4日,在多家媒體報道中,一家默默無聞的交易所Coineal一夜爆紅,號稱其btc和ETH交易量超越幣安、火幣和同為挖礦交易模式的FCoin。這家交易所自6月30日上線平臺幣NEAL并開啟“提供流動性即挖礦、持幣分紅”模式之后,僅5天實現了用戶量和交易量的暴增,甚至在部分第三方統計數據中,一度躍居BTC和ETH全球交易量首位。
就是這樣一個“冉冉升起”的交易挖礦平臺,伴隨著平臺幣價的劇烈震蕩下行,無法兌現高額分紅;僅時隔15天后,在“刷單”、“騙局”、甚至“傳銷”等傳言中,如流星一般,迅速結束了自己曾給予厚望的“交易挖礦”模式。
這15天內,究竟發生了什么?【鏈得得深扒】欄目對此進行了獨家整理與調查。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